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初次侵染的病斑多出現于水仙葉子尖端,呈褐色,與健康部分分界明顯。病斑可下延葉的1/3甚至更長,易與凍害引起葉尖成段枯焦現象相混淆。大量的再次侵染的病斑出現于葉和花梗上。起初為褐色斑點,后發展成為橢圓形、紡錘形、半圓形、不整形的病斑。單個病斑的大小,橫徑可達1厘米,長徑可在4.5厘米,褐色。病斑相互合并后可呈細長的大型褐色條斑,病斑周圍黃化,上下端尤其迅速。病斑在邊沿時,感病部位因停止生長,引起葉片扭曲,后期病部破裂。濕度大時,病部密生深褐色小點。花梗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相似,常彎曲畸形生長。嚴重時水仙地上部常提前4~8周枯死。
病原為Stagonoscurtisii(Berk.)Sacc屬腔孢綱、球殼孢目殼多孢屬。病部的深褐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徑140~180微米。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圓筒形,無色,單胞或多胞。多胞的有1~3個分隔,以3個分隔居多,分隔處有縊縮或無縊縮,含有眾多的油球,大小為14.8~26.0×5.2~8.0微米。單胞的分生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大小為3.0~6.6×2.5~3.0微米。
傳染途徑水仙大褐斑病病菌在球莖的頸部膜質鱗片內越夏越冬,或在孤挺花、文殊蘭等其他寄主上越夏,在病殘體或自身的幼苗葉上越冬。
發病條件病菌適溫為20~26℃,4月份氣溫較高,4~5月間雨水過多時病重。栽植過密,或盆栽放置過密,排水不良時病重。水仙種或品種間抗性有差異,多花水仙病重,青水仙、喇叭水仙、臭水仙感病較輕。侵染多發生在葉片自然披落易截留雨露的部分,病菌從傷口侵入也可以氣孔侵入。
防治方法
1、消滅越夏的病殘體,種植前除去種球外殼的膜質鱗片。
2、加強栽培管理,不使花盆放置過密,通風透光良好。
3、種植前種球用0.5%福爾馬林液浸泡3~5小時,或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12小時,可以減少初侵染。同時,在11月上旬噴殺菌劑,也可減少初侵染。初春發病初期噴藥防治。可用的殺菌劑有1%波爾多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5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500倍液等。在波爾多液中加入0.1%粘著劑聚乙烯醋酸酯時可以提高防效,降低波爾多液毒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