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凌云縣加尤鎮案相村大山屯的廣州凈茶食品有限公司凌云生產線,工人們正在忙著篩選剛加工出來的紅茶成品,有的打包、有的忙著過秤、出庫登記,產品正準備裝車運往廣州。公司負責人說:凈茶食品公司自去年投產上市以來,產品供不應求,全部出口歐盟。廣西浪伏有機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大雄道出了做茶的打算:凌云茶葉已步入規模化和市場準入制度經營的模式,現在需要的是以有機茶葉為基礎,發展茶葉高科技高端產品,以無公害茶園為基礎,發展中端產品,走集團化發展的路子,把凌云白毫茶做成中國的茶葉拳頭產品。凌云白毫茶,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廣西的茶葉行業創出了一個個響當當的名字:中國白毫茶之鄉、中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中國名優茶、中國綠色食品安全放心品牌、廣西茶葉第一大縣……
創新機制產出廣西茶葉第一大縣
《中國名茶志》記載:凌云白毫茶為歷史名茶,創建于清朝乾隆以前,原產于凌云縣。《廣西通志稿》稱:白毫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葉如龍眼樹葉而薄,故名。概屬野生。1937年,《廣西特產物品志》載:白毫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尺,嫩葉如銀針,老葉如龍眼樹而薄,皆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屬野生。《中國茶樹優良品集》、《中國茶志》、《中國名優茶選集》均有凌云白毫茶的記載。這是大自然賦予凌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凌云人抓住了屬于凌云人民的財富,并把它從野生的茶樹培植成為今天凌云人民走向富裕的主導產業。早在明孝宗弘治(1488年),從中原遷徙而來的泗城鎮白馬村隴西屯的漢族先祖們就在周遭均為大石山的土坡上開辟了凌云歷史上的第一個茶園,然后逐步在全縣各地推廣種植。20世紀30年代,當地農民土法采制的白毫茶開始遠銷港澳。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口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國。從此后,凌云茶葉發展經過了幾個高潮。
上世紀60年代初,白毫茶開始引起政府的重視,并于1963年采取政府行為,在玉洪瑤族鄉那妹屯創辦了凌云縣國有玉洪茶場,面積1050畝。玉洪、加尤兩個鄉鎮的農民也陸續種植茶葉。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凌云又迎來了第二次種植茶葉的高峰。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凌云縣委、縣人民政府在加尤鎮央里村和玉洪鄉盤賢村交界的偉嶺開發荒山10000畝,建起了萬畝高產茶葉示范場。縣里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民、機關干部和機關單位開荒種植茶葉,縣里統一協調,整合扶貧、林業、土地、民政等資金,投入開發種植茶葉,機關單位相繼以茶葉為主,建立機關的經濟實體,民政部門也建有各種民政救濟實體。政府從財政、扶貧、林業等政策和資金中給予傾斜,使白毫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種植范圍從玉洪、加尤逐步擴展到邏樓、沙里、朝里等鄉鎮,面積從1985年的15000畝增長到1990年的30000多畝。1990年以后,凌云縣提出了大力發展茶葉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了對茶葉的扶持力度,在全國上下開展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熱潮中,全縣110個村(街)在爭取立項和申報項目中,有70%的村選擇茶葉。
進入了2000年,凌云縣委、縣人民政府又提出了建設中國白毫茶生產基地的發展思路,歷屆黨委、政府換人不換思路,接力棒傳過了一茬又一茬的領導,到了2006年,全縣茶山面積達10.5萬畝,其中6.2萬畝已通過國家無公害認證,0.27萬畝已通過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的有機認證,0.53萬畝已通過中農質量認證中心的有機轉換。2006年的干茶產量2620噸、產值7878萬元。8個鄉(鎮)11260戶50428人依靠茶葉生產實現了脫貧致富。茶葉種植面積、總產值、茶葉平均價格、茶農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廣西茶葉縣的前列,2006年獲得了自治區授予廣西茶葉第一大縣稱號。
科技引領催生多項國際品牌和全能冠軍
1999年以后,凌云白毫茶經歷了一次科技革命。當時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把茶葉作為凌云的支柱產業來培植和發展,先后請來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安徽農學院、桂林茶科所、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茶葉學會等專家和教授,多次到凌云考察指導凌云白毫茶生產。經過專家教授的科學論證,發展茶葉的思路進一步成熟,對發展凌云白毫茶的前景進行了重新定位。最具有潛力的是凌云白毫茶以其獨特的內質,在國際茶葉品種中很有前景。于是,白毫茶引起了全國茶葉專家的高度注意。一批知名專家云集凌云,開展對白毫茶種植、生產、加工的研究。國家農業部茶葉研究所教授王廣智、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王登良、北京大學博士杜相革數次到凌云親自指導茶葉的加工技術。中國老科協還把凌云作為茶葉的科研基地。在各級專家的幫助下,利用凌云白毫茶先后研制成功開發了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等六大類茶葉系列產品,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唯一一個能同時加工六大類茶葉產品的茶樹品種,堪稱全能冠軍。到2004年,共研制開發了六大類20多個系列產品,其中,綠茶類高端產品有白毫王、白毫銀針、凌螺王、特級凌螺春;紅茶類有金鉤紅條,紅螺王和專門出口的紅碎茶;白茶類的有白毫月芽、白牡丹;黃茶類的有黃芽;青茶類有凌春烏龍;黑茶類的有白毫銀磚等,從而打破了過去產品專一、質量低劣的狀況。產品出來了,質量上來了,凌云白毫茶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1999年獲全國第三屆“中茶杯”名優茶稱號;2000年獲韓國茶人聯合會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紅茶金獎,綠茶一等獎;2001年在第三屆國際名茶評比中獲“三金、二銀、一優”的好成績,同年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名牌產品;2002年,在中國蕪湖國際茶業博覽會上,紅茶獲金獎、綠茶獲銀獎,在廣州博覽會上獲綠茶金獎,并于同年9月通過國家農業部階段驗收,生產的茶葉產品通過區農業廳、區技術監督局驗收,12月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認證“八桂凌云”牌茶系列產品為“中國食品安全放心品牌”。2003年經國家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同時被評為廣西名牌產品,浪伏基地的產品通過了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的有機茶認證。2004年凌云白毫茶業有限公司這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又被評為自治區級扶貧龍頭企業。2005年“八桂凌云”牌產品被區人大機關指定為人民會堂專用茶。白毫茶成為廣西在各種比賽中獲得金獎最多的茶葉品種。在種植管理上,從1990年開始,完全按照無公害標準進行種植管護、施肥,經過3年的努力,2001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被評定為全國首批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
在加工上,更換了加工設備,包裝上注重效果,提高檔次,增強了在市場的競爭力。尤其是浪伏有機茶葉有限公司,2004年通過歐盟認證為有機茶,2006年又被歐盟認證為出口免檢產品,今年又獲得廣西著名商標等稱號。
從2000年到2006年的6年間,凌云白毫茶實現了三大跨越,即茶園從粗放型向標準化型轉換、品種從單一到多元化的系列產品開發轉換、市場開拓從無公害產品向高科技含量的有機產品邁進。凌云白毫茶直接進入了歐盟國際大市場。有了品牌這一尚方寶劍,凌云白毫茶銷售一路看好。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唱出中國白毫茶之鄉
凌云是一個具有近千年古州府建制歷史的文化古城,這里文化底蘊豐厚,凌云人民不僅傳承了古泗城府的文化脈絡,還秉承了大山所賦予白毫茶的靈氣,隨著茶葉名氣的擴大,凌云人巧妙地把茶葉產業與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投入500多萬元,完善了偉嶺萬畝茶山景區旅游設施,建起了茶王閣、茶圣閣、茶仙閣等亭臺樓閣,開辟了集茶園觀光、攝影、采茶、制茶、品茶、旅游購物、吃農家飯、聽民族山歌、觀茶藝表演,享受天然氧吧等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風景區。2004年4月,凌云茶山金字塔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點。2006年11月,凌云縣新的一屆黨委、政府又提出了建設中國白毫茶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生態環保示范基地、旅游休閑度假勝地的發展目標,依然把發展茶葉放在突出的位置。
為了提高凌云白毫茶的知名度,2003年9月,凌云縣委、政府在縣城泗水河畔、旅游購物廣場前建造了一個底座高4米、壺高8.18米、壺內直徑3.18米,壺內安裝噴水管,水從傾斜的茶壺嘴注入兩個直徑為3.18米,高1.9米的大茶杯中,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茶壺――天下第一壺。同時,縣里每一年都要舉行各種大型的茶事活動,推介凌云白毫茶,打造茶鄉文化。2003年以來,先后舉辦了“萬人品茶大會”、“廣西第一茶街”開街篝火晚會、“春茶擂臺賽”等大型活動。從2005年開始,在每年的4月22日舉辦白毫茶文化節。今年,還將在茶山金字塔景區舉行春茶開采祭茶、茶園游客互動、茶葉品評、招商引資洽談會等活動以及大型水上實景歌舞。并得到廣西茶葉學會的支持,在今年的白毫茶文化節期間,在凌云舉行廣西第三屆茶葉擂臺賽,讓全廣西的茶葉集中在凌云進行質量大比拼。把各級茶葉專家云集到凌云,為凌云白毫茶的發展把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