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選育過程:1997年10月,以引進遠緣材料E91(組合為遼1038×科遺2號×雷蒙地棉,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引進,具有早熟、優質、抗病性強等優點)為母本,雙價抗蟲棉sGK321為父本在海南進行雜交,1998年將F1代種子在所內種植并進行單株選擇,以后經過多年、連續的病地無病地交替選擇鑒定、南繁北育,于2001年選育而成,并定名為石早1號。
特征特性:該品種出苗快,苗期生長勢較強,中后期生長健壯,株高中等,株型為筒形,緊湊,葉片較小。單株結鈴性強,鈴多、鈴較小,衣分較高,早熟性好,霜前花率91.9%,生育期106天,較對照中棉所30早7天,屬特早熟抗蟲棉品種,是目前審定品種中生育期最短的一個。
產量表現:河北省兩年區試平均結果,子棉總產、霜前子棉產量、皮棉總產及霜前皮棉產量分別為每公頃2040.0kg、857.0kg、837.0kg及762.0kg,分別對照增產8.8%、17.4%、1.4%及20.2%,霜前子棉產量和霜前皮棉產量均居第一位。霜前花率90.3%,衣分41.2%。在生產試驗中,子棉總產、霜前子棉產量、皮棉總產及霜前皮棉產量分別為每公頃2140.5kg、1962.0kg、870.0kg及799.5kg,分別比對照中棉所30增產16.4%、27.1%、15.3%和28.9%,均居第一位。
抗病性:河北省兩年區試平均結果,黃萎病指和病株率分別為27.3%和39%,枯萎病指為11.97,屬抗枯萎耐黃萎品種。
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測試中心測試(HVICC指標),纖維長度28.5mm,比強度27.3cN?tex-1,麥克隆值4.3,整齊度指數84.3,伸長率6.8%,反射率75.6,黃度7.1,紡紗均勻性指數141,能滿足紡織工業需要。
栽培要點:1、適期播種。播前充分曬種,促進種子后熟。播種時間在5月20一6月5日為宜,據具體情況而定,但最晚不宜超過6月5日。2、合理密植。在種植上應加大密度,采取矮、密、早的管理模式,一般每公頃留苗8萬株左右,肥水差的棉田可適當加大密度。3、科學運用肥水。栽培管理以促為主,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應重施花鈴肥。整個生育期不能缺水。基肥占總量的60%,追肥占40%。4、整枝化控。打頂時間7月20―25日。化控時間及用量應根據棉株長勢和天氣情況而定,一般從蕾期開始。化控時要本著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5、治蟲。及時防治棉鈴蟲、蚜蟲、棉薊馬、紅蜘蛛等害蟲。
適宜種植區域:適合黃河流域棉區套種、晚春播或夏直播,適合北疆棉區種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