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同時,也加重了土壤次生鹽漬化,造成部分棉田土壤含鹽量升高,棉花出苗困難,生長受抑制,嚴重影響了棉花的生長與發育。我團在棉花生產上,結合滴溉技術摸索出了一套鹽堿地棉花高產栽培技術。
一、輪作倒茬
對鹽堿較重的棉田輪作小黑麥,小黑麥具有很強的耐鹽堿性,且生物量較大,對鹽堿地的改良效果好、見效快,一般來年就可種植棉花。
二、秋翻冬灌
秋季拾花后及時犁地、平整土地,冬灌要做到均勻一致,以達到較好的洗鹽效果。對于鹽堿較重的農田,應先深松50~55厘米,然后犁地灌水,667平方米灌量達到180立方米以上,積水時間超過24小時,洗鹽效果顯著;對于重鹽堿地灌后,應保持水層在20厘米2~3天以上,才能達到泡鹽和洗鹽的目的。
三、整地壓鹽
春季天氣干旱多風,土壤水分蒸發量大,鹽隨水來,隨著土壤水分蒸發,鹽分在土壤表層聚結成層,使種子不能正常吸水,影響生長發育。為了避免和減少表面鹽結層的形成,一方面要早耕地保墑,另一方面在播種時適當調整刮土器,將表層鹽結層刮除1~2厘米,以降低種子周圍的含鹽量。
四、選用良種
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較耐鹽堿的棉花品種,本地宜采用中棉45號、新陸早23號等品種。
五、適期播種
適期播種是鹽堿地一播全苗的關鍵,根據多年的生產實踐,鹽堿地應保證棉花播后7天左右出苗,種子在土壤里停留時間短,發芽出土快,受鹽堿危害小。對鹽堿地來說,選擇最佳播期、推廣干播濕出技術,是實現一播全苗的關鍵。
六、早封洞補水
棉花發芽出土時,耐鹽堿能力最差,對膜上點播棉田,若洞穴封不嚴,膜內水分易于蒸發,使穴孔處形成鹽積層,影響出苗。因此,播種后要及時封洞。
鹽堿地棉種不能正常發芽生長、棉苗容易猝死的致病機理是:土壤的滲透壓高于種子和棉苗的滲透壓,使細胞不能正常吸水而影響新陳代謝。要求播后及時查墑、補墑,對于墑情不足的棉田,應早補水,滴水量7~8立方米/667平方米為宜。
七、合理密植
鹽堿地棉苗生長發育遲緩,棉苗單株生產力較低,因此,要加大種植密度,以群體優勢創高產,鹽堿地的合理密度應為1.8~2.2萬株/667平方米。
八、節水灌溉
利用滴灌技術可控性強的特點,采用少量多次滴灌方式,可有效起到洗鹽作用。加壓滴灌全生育期滴水10~11次,灌量200~220立方米/667平方米;無壓滴灌全生育期滴水5次,灌量240~260立方米/667平方米,使土壤始終保持最優含水狀態,既保證了棉苗的正常發育,又防止了深層鹽分隨水上移,惡化棉花根系環境。
九、科學施肥
鹽堿地土壤養分含量低,土壤理化性質差,667平方米增施2噸左右有機肥可緩沖鹽堿危害,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由于鹽堿地pH值偏高,致使磷、鋅等元素利用率低,鹽堿地植棉應注意增施磷、鋅等肥料。另外,增施土壤改良劑、酸性液體肥等,對于改善鹽堿地土壤理化性質、促進棉花發育、提高棉花產量效果顯著。
十、化控
鹽堿地棉花的生長規律是:花鈴期以前發育緩慢,后期水肥充足的情況下易徒長。因此,化調措施應堅持前促后控的原則,即花期以前噴施磷酸二氫鉀100~150克/667平方米,噴施其它葉面肥4~5次,促使棉花早發,打頂以后應根據實際情況,噴施縮節胺6~8克/667平方米,防止棉花徒長。
十一、中耕抑鹽
行間露地部分極易返鹽,應增加中耕次數和深度,中耕次數不少于2次,中耕深度在18厘米以上,切斷土壤表層毛細管,控制返鹽,提高地溫。
十二、病蟲害防治
8月份是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要做好測報工作,了解和掌握害蟲發展動態,對達到防治指標的棉田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學防治,避免棉花大面積病蟲危害,導致棉花減產。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