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棉花體內的氮素:氮在植物體內平均含量約占干重的1.5%(范圍0.3~5.0%)。棉花種子含氮2.8~3.5%,纖維含0.28~0.33%,莖稈含1.2~1.8%,是含氮較高的作物。據試驗,畝產皮棉62.7~94.7公斤,棉花出苗至現蕾期氮占一生總積累量的4.5%左右,現蕾至開花期占一生總積累量的27.8~30.4%,開花至吐絮期占59.8~62.4%,吐絮至收獲占2.7~7.8%,可見,棉花積累氮最多的時期為開花至吐絮期。氮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態分以下兩大類:
1、非蛋白態氮:亦稱可溶態氮,指可溶于水或一定溶劑的氮素,包括硝態氮、銨態氮、可溶性氨基酸及其它可溶性含氮化合物。
2、蛋白態氮:為不溶于一般溶劑的大分子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質等。植物體內非蛋白態氮和蛋白態氮處于不斷地改變和相互轉化中。老葉和老器官中,以分解為主,分解后的含氮物轉移到幼嫩器官中重新合成;在幼嫩器官中,以合成為主。到形成籽實時,各器官的氮化物均可進行分解,轉移到籽實中被再度合成利用。一般在植物營養生長階段,非蛋白態氮比例較高;而在生殖生長階段,特別進入成熟期后,蛋白態氮占絕對優勢,否則就會出現徒長、貪青晚熟、病害蔓延等現象。
土壤中同樣含有各種形態的非蛋白態氮和蛋白態氮,前者稱為水解氮,易被作物吸收利用,但作物經常大量吸收的則是硝態氮和銨態氮。
氮素在植物體內的分布,集中在生命活動最活躍的部分,因此,氮素供應的充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況。棉花的蕾鈴期是氮素營養特別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保證正常的氮營養能促進生育,增加產量。進入作物體內的氮素,也可能經由可溶性氮的分泌和氨的揮發等方式而損失,主要發生在作物頂部,尤其是開花至成熟期。據測算,作物吸入氮的損失量每年可達5公斤/畝。
在生產中,經常遇到氮營養不足或過量的情況,氮不足一般表現為棉株矮小,細弱,枝條及現蕾開花均減少,結鈴少而小,葉呈黃綠色,基部葉片逐漸干枯,顯著早衰并早熟;氮營養過量的表現為生長過于繁茂,葉片大,葉柄長,葉色淡綠,腋芽不斷出生,蕾鈴脫落多,晚熟,體內非蛋白態氮過多,易遭病蟲為害,棉花爛鈴增加,鈴殼厚,纖維品質降低。
二、氮的生理功能:氮是作物體內許多重要有機化合物的組成成分,如蛋白質、核酸、葉綠素、酶、維生素、激素等都含有氮素。蛋白態氮可占植株全氮的80~85%,蛋白質中平均含氮16%左右,植物缺氮造成蛋白質合成減少及新細胞形成受阻,導致植物生育緩慢,甚至停滯。沒有氮素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氮被稱為生命元素。
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缺氮時,植物體內葉綠素含量下降,葉片黃化,光合作用減弱,作物產量明顯降低。
酶本身就是蛋白質,是植物體內代謝作用的生物催化劑。
三、作物對氮的吸收利用:作物具有吸收同化無機氮化物的能力,從土壤中吸收的氮主要是銨鹽和硝酸鹽。被吸收到體內的銨態氮可直接與光合產物結合形成氨基酸,進而形成其它含氮有機物。而硝態氮在體內經還原成銨態氮后才能吸收利用。植物經由葉面和根直接吸收尿素和某些銨鹽作氮源,但尿素在作物體內的同化過程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認為,尿素在作物體內脲酶的作用下分解為銨態氮后被利用。
四、棉花養分吸收與產量的關系:據試驗,棉花單位面積養分吸收量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成比例的增加,而是每生產50公斤皮棉的養分吸收量隨產量的增加而降低,養分利用率隨產量的提高而提高,對氮素的吸收利用亦是這個規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