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中文名稱:花生小菌核病
拉丁學名:SclerotiniaarachidisHnzawa
為害作物:花生
為害癥狀:花生小菌核病主要為害根部及根頸部,也能為害莖、葉及果實。初發病時,病斑暗褐色,漸擴大,變茶褐色,最后呈黑褐色。受害部位軟化腐爛,維管束被破壞,整株萎蔫枯死。在潮濕情況下,病部表面生褐色毛狀物,并產生灰白色粉狀物,常柱根莖的皮層及木質部之間產生黑色菌核,有時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
病原菌形態特征:為真菌(SclerotiniaarachidisHnzawa)引起的病害。分生孢子梗褐色,細長有分隔,上部對生分生孢子枝,枝頂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于無色,單胞,卵圓形。菌核黑色,長2.5毫米,寬o.5毫米,埋于土中,最初生分生孢子,其后形成子囊盤。子囊盤初呈圓柱形,后為漏斗狀,無孔。子囊棍棒形,子囊孢子扁橢圓形,無色,單胞,菌絲無色,具隔膜。
發病特點:病菌以菌核附于植株、莢殼上或直接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先產生分生孢子,然后產生子囊盤。分生孢子和子囊盤孢子均可初次侵染,有時菌絲也可直接侵染。病菌多從傷口侵入,高溫高濕條件能加速病害擴展,長期花生連作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1)實行輪作重病田應與小麥、谷子、玉米、甘薯怍物輪作。
(2)減少田間菌源輕病地塊要在菌核末成熟前,及時拔除病株。收獲后要注意清除植株殘體,集中處理。花生生長期進行深中耕,將菌核埋入:土中,防止生成子囊盤,減少傳病機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