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當前正處于水稻秧苗移栽期間,局布秈稻區域的水稻秧苗已移栽結束,進入大田管理時期,根據2011年隆陽區水稻白葉枯病出現早,發病重的特點,建議相關部門及農技人員及早深入田間,加強病蟲監測,指導農民落實好田管措施,搞好技術指導服務。一、發病及危害水稻白葉枯病又稱白葉瘟、茅草瘟、地火燒,屬細菌性病害,病原菌屬壁菌門黃單胞菌屬稻黃單孢桿菌白葉枯病致病變種細菌。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發現,目前已成為亞洲和太平洋稻區的重要病害。在我國,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區發現,后隨帶菌種子的調運,病區不斷擴大。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生,危害較重,被列為我國有潛在危險性的植物病害。水稻受害后,葉片干枯,癟谷增多,米質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減產20%~30%,嚴重者可達50%~60%,甚至顆粒無收。一般秈稻發病重于粳稻,晚稻重于早稻。沿海、沿湖和低洼易澇區發病頻繁。二、癥狀識別水稻白葉枯病主要危險水稻葉片和葉鞘。病斑常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后沿葉緣兩側或中脈發展成波紋狀長條斑。病斑黃白色,病、健部界限明顯。后病斑轉為灰白色,向內卷曲,遠望一片枯槁色,故有白葉枯病一稱。心葉青枯卷曲,幼苗調萎。空氣潮濕時,病葉新鮮病斑上及病斑的邊緣上分泌出水珠或密黃色菌膠,干后結成硬粒,即菌膿或菌珠,易脫落。該病癥狀有以下幾種類型:(1)葉枯型:為最常見的白葉枯病典型癥狀,一般在水稻分蘗期后明顯。發病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現黃綠色或暗綠色斑點,后沿葉脈迅速向下縱橫擴展成條斑,可達葉片基部和整個葉片。病、健部交界線明顯,呈波紋狀(粳稻品種)或直線狀(秈稻品種)。病斑黃色或略帶紅褐色,最后變成灰白色(多見于秈稻)或黃白色(多見于粳稻)。病斑長度與病原菌致病性強弱、水稻品種抗病性以及感病后氣候條件的變化有關。空氣濕度大時,病部易見密黃色珠狀菌膿。(2)急性型:葉片病斑暗綠色,擴展迅速,幾天內可使全葉變成青灰色或灰綠色,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病部有密黃色珠狀菌膿。此種癥狀的出現,表示病害正在急劇發展。(3)凋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節期發生。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失水、青卷,爾后枯萎,隨后其他葉片相繼青枯。病輕時僅1~2個分蘗青枯死亡,病重時整株、整叢枯死。折斷病株的莖基部用手擠壓,可見大量黃色菌液溢出。剝開剛剛青枯的心葉,也常見葉面有珠狀黃色菌膿。(4)黃葉(化)型:病株的新出葉均勻褪綠呈黃色或黃綠色寬條斑,較老的葉片顏色正常。之后,病株生長受到抑制。在病株莖基部以及緊接病葉下面的節間有大量病菌存在,但在顯現這種癥狀的病葉上檢查不到病菌。三、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關鍵是早發現,早防治。1、用25%葉枯靈可濕性粉劑400克加24%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25克兌水30公斤噴霧,每隔5-7天噴一次,共噴2-3次。2、用5%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40克兌水30公斤噴霧,共噴2-3次。以上防治措施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