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浙農大454是浙江大學農學系從復交組合丙889/中8029//臺202選出的中熟晚糯新品種。經過4年7代病區鑒定及選擇后定型。1998年擴大試種數萬余畝,1999年3月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
浙農大454株高約80cm,分蘗力中等,莖稈細韌,每穗粒數多,結實率高,谷粒大而飽滿,青稈黃熟,谷粒橢圓形,谷殼及穗尖呈黃色,較易脫粒。收割后米粒變白較快。浙農大454受到各地種子公司和農戶歡迎的原因是:
1、穗型較大,千粒重高,每穗實粒數約70,千粒重30g。
2、抗病力強,穩產性好。1995―1998年各地試種浙農大454在田間未見稻瘟病、白葉枯病發生。經浙江、湖南、廣東等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該品種稻瘟病抗性3―7級,優于對照秀水11,白葉枯病抗性2―5級。
3、熟期適中,適應性廣。該品種適合作單季和連作晚稻種植,全國南方區試AMMI模型分析結果表明,該品種對浙江、湖北、上海等省市尤為適應。
4、商品性優,糯性好。該品種脫粒較易、翻曬時稻米變白塊,米粒大而白、糯性好、商品優良,制作的年糕口感好。1996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測中心檢驗,浙農大454精米率、粒形、堿消值、膠稠度4項指標達優質米一級標準,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3項指標達優質米二級標準。
產量表現
1996、1997年參加浙江省雙季晚稻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4573kg和427.3kg,比對照種秀水11增產4.62%和9.65%,兩年平均畝產442.3kg,比對照秀水11增產6.99%,其中1997年產量名列榜首,增產達極顯著水平。1998年參加全國南方稻區雙季晚粳組區試平均畝產480.44kg,比對照種秀水11增產9.6%,產量名列第二,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同年,在浙江省雙季晚稻生產試驗中7個點平均畝產446.6kg,比對照種增產4.22%。全生育期比對照短1.7天。1999年將繼續參加全國南方稻區雙季晚粳組區試,同時進行生產試驗。1997―1998年在浙江省長興、富陽、嵊州等地生產示范,均表現高產、穩產。如:長興縣良種場繁種33畝,畝產量達508kg。嵊州市良種場種植雙季晚稻示范片50.73畝,平均畝產量高達475.9kg。近幾年內浙農大454可望成為浙江省糯稻主要栽培品種之一。
栽培要點該品種屬大粒型品種,獲得高產的關鍵是在確保一定穗數(25萬―28萬)基礎上增大穗型,提高結實率,爭取較多粒數(約70粒)。一般可和當地晚粳、糯品種同時播種,作單季稻于5月底6月初播種,雙季稻于6月20―25日播種,秧齡30―35天。播種前用“402”抗菌劑2000倍液浸種2天2夜殺菌處理,清水洗凈后待播,以防治惡苗病。一般每畝施有機肥2500―3000kg。大田施肥應前重后輕,促進早發,確保有效穗。8月15日后停止用肥,使水稻青稈黃熟。該品種對鉀肥的需求也較高。生育期間應注意防治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稻虱、蚜蟲等危害,水漿管理上前期淺灌,中期適度擱田,后期干干濕濕。以減輕紋枯病發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