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16日宣布,上海農業科學家已育成南方稻區惟一的旱稻區域試驗對照品種和南方稻區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粳型旱稻品種,并建成國內最完善的水稻抗旱性鑒定和評價體系及種質資源平臺。上海已成為全國水稻節水抗旱研究的主要基地。
據上海市農科院副院長顧曉君介紹,此間科學家選育出的“中旱3號”是中國南方稻區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旱稻品種,被指定為國家旱稻品種區域試驗南方稻區惟一的對照品種,也就是說“今后任何新選育的旱稻品種的抗旱性評價都要以‘中旱3號’為標準”。上海選育的“滬旱3號”是中國南方稻區的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粳型旱稻品種;“滬旱7號”也已通過上海的審定。
干旱已成為中國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水稻生產用水占中國全部農業用水量的七成,消耗了中國總用水量的一半左右。發掘節水抗旱種質資源,培育和推廣節水抗旱稻,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緩解水資源危機的主要出路。
上海旱稻研究項目已育成的3個通過審定的節水抗旱稻品種,已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北、浙江、江西、江蘇、山東、河北等省的干旱地區。目前累計推廣面積已達534.96余萬畝,增產稻谷3億公斤,節約水資源16億噸,實現經濟效益5.89億元。與抗旱稻相配套的節水栽培技術也在趨于成熟,在一些種植區域,節水可達50%,而且還可在坡耕地實現水土保持,減少近七成的泥沙流失。
據了解,上海還在國內首次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水稻抗旱性鑒定與評價體系,形成“土壤水分梯度鑒定法”,實現在田間條件下進行全生育期的抗旱性準確鑒定。目前這一鑒定平臺已成農業部指定的平臺,向國內外開放使用。同時這一技術體系還篩選出86份節水抗旱種質資源,獲得一批綜合性狀較為優良的種質,向國內其它研究單位提供各類節水抗旱資源千余份次,廣泛應用于各地旱稻育種和研究之中。
在國家“863”計劃、上海科技攻關計劃及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長期資助下,上海旱稻研究項目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上海成為中國旱稻研究的主要中心。旱稻的推廣已形成節水、節能、減污和水土保持四大經濟社會效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