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qū):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行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兔|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蛇|養(yǎng)鵝|養(yǎng)鴨|養(yǎng)龜|養(yǎng)蝦|養(yǎng)蟹|養(yǎng)鹿|養(yǎng)蠶|黃粉蟲
行業(yè):水稻|玉米|花生|小麥|大豆|茶葉|棉花|油菜|鵪鶉|牛蛙|黃鱔|泥鰍|蚯蚓|養(yǎng)驢|養(yǎng)蠅蛆
84農業(yè)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水稻育苗期間極易出現幼苗黃化現象,發(fā)棵慢,長勢弱,不利于培育壯苗,給大田生產用秧乃至水稻產量的提高都帶來嚴重的影響。
一、基肥不足引起黃化
秧苗三葉前生長主要靠胚乳,三葉后主要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養(yǎng)分。然而,不少人認為育秧期稻苗小,不需要多少肥料,因而基肥施用不足,氨素缺乏成了導致幼苗黃化的主要原因。
對策:每公頃秧田用尿素60~75公斤,均勻撒于畦面;也可用1%尿素溶液,于早晨或下午葉面噴霧,每公頃噴液800公斤。
二、化肥施用不勻引起黃化
秧田面積小,不利于反復耙糖作業(yè),化肥施用多為撒施,不均勻,易形成“羅圈禿”。幼苗剛發(fā)芽時,葉色深淺基本一致,到三葉期后開始分化,黃的黃,綠的綠,黃與綠明顯呈明出來。隨著苗齡的增長,黃化更為嚴重,植株不分蘗或分蘗少,葉片窄短,植株瘦小,自下而上葉片從葉尖開始干枯。
對策:用速效含氮、磷、鉀三元復合肥,每公頃150~225公斤,撒于根際周圍,原則是哪一片黃撒哪一片。同時,用1%尿素溶液噴施黃化秧苗。
三、pH值高引起黃化
土壤酸堿度對水稻生長有直接的影響,酸堿度對土壤養(yǎng)分的轉化,特別是對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影響較大。適于水稻生長的⑦:壤酸堿度近于中性,秧苗喜偏酸性土壤,pH值高,影響秧苗對養(yǎng)分的吸收,使秧苗因營養(yǎng)不良而黃化。
對策:對于pH值高的土壤,要通過調酸降低pH值,每平方米施用硫酸鋅或硫酸業(yè)鐵10~15克,將pH值調整到4.5~5.0,以抑制霉菌活性,緩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促進葉綠素的形成。
四、種子覆土淺引起黃化
播種時,種子覆土少,部分種谷外露,田面略干后土粒干燥,根系不能下扎,吸收不到養(yǎng)分和水分而形成黃苗。
對策:一是用過篩的漚熟有機肥每公頃1500~2000公斤,輕輕撒于畦面;二是用寬約1.5~2厘米的松土鏟在秧苗株間輕劃,使劃起的土粒掩埋種子和根頸;三是每隔1~2天,用噴霧器之類器具向秧田內噴霧水,保持田面濕潤,加速根系生長,盡快促弱轉壯。
五、氣溫驟降引起黃化
早春的天氣變化無常,三葉期的秧苗體內含糖量低,抗寒能力弱。氣溫驟降后,秧苗根部細胞的細胞膜遭到破壞,透性增強,氨基酸等內含物滲出量增多。致使根際腐霉菌迅速繁殖并侵害根部,使根系吸收機能減弱導致秧苗黃化。
對策:培育壯苗,增加三葉期秧苗體內的含糖量;敵克松對腐霉菌有特效,并有促進秧苗根系發(fā)育的作用,對黃化苗有較好的搶救作用。秧苗一葉一心時,用敵克松700倍液噴灑,搶救時用300~500倍液噴酒,噴后3天內不澆水。
84農業(yè)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yè)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yè)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