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已成功地把中國70%以上的眾多秈型雜交稻包括部分超級稻都改造成為雜交糯稻或超級雜交糯稻。中國雜交水稻界和原子能農業應用領域的專家鑒定認為:該項成果“居國內外同類領先水平”。
“通俗一點講,此項技術能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就是增加糯稻的產量,僅中國,現有糯稻種植面積如果有50%采用此項技術育成的新糯稻稻種,一年就可以增加糯谷10億公斤以上。”12日下午,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楊仁崔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以此作為“開場白”。
糯米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糧和一些民族的主食,也是釀造業和許多傳統食品業的主要原料;糯稻農作還是許多國家,包括中華民族稻作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由于釀造業、糕點以及食品保健等行業的發展,市場對糯米的需求量逐年上升,糯稻種植面積也因此不斷擴大,僅中國,常年種植面積就達2000萬畝以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糯米的需求量還將不斷地提高。”楊仁崔說。
“過去50年間,世界水稻培育技術先后發生了四次重大革命,從常規稻發展到了‘超級稻’,畝產達到了400-420公斤,而糯稻生產卻一直停留在常規稻的應用階段上,期間也曾育成過若干雜交稻,但產量、性狀、品質、綜合水平均較低,未能進入大面積的發展應用。”楊仁崔告訴記者。
據介紹,早在1997年,福建農林大學遺傳育種研究所就建立了“核輻射誘變、生物技術與常規雜交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技術與體系”。8年來,應用此項技術,該研究所已育成一批同目前雜交稻同一、產量水平和遺傳多樣性的糯稻品種,且部分品種已進入生產示范及應用階段。各地種植表明,每畝可增產100-200公斤,最高畝產量可達700公斤,因而受到了廣大稻農的歡迎和國內種業界、米業界的高度關注。
據悉,9月11日,福建省科技廳已專為此項成果組織了技術鑒定會。來自中國雜交水稻界和原子能農業應用領域的著名專家夏英武、顏龍安、周坤爐、令達模、謝華安等人參加了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該研究卓有成效地促進了糯稻品種水平的提高與水稻育種技術水平,短期內把中國的糯稻品種(組合)水平,包括產量水平和品種遺傳多樣性提高到與現行雜交稻(非糯)的同一水平,使中國糯稻品種躍升到雜交糯稻和超級糯稻的發展階段,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將給生產者和消費者帶來實惠。
在9月11日舉行的技術鑒定會上,專家們還同時對該研究所的另一項新的技術成果進行了鑒定。這項新的技術成果是:應用核輻射誘變技術創造和發現秈型巨胚種質材料,并繼而育成巨胚雜交稻。
“巨胚稻是因有巨大胚(比正常胚大1-2倍)而使米的營養價值大為提高的一種水稻,具有獨特的、潛在的經濟利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是未來最具競爭力的營養型稻米之一。”楊仁崔介紹說。
“專家們認為,此項成果同樣居國內外研究領先水平,研究所以同樣的技術在國內外率先育成巨胚雜交稻,開辟了秈型雜交稻育種新領域,通過應用開發,可望形成與發展出一個新的領域與產業。”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