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960年,是我國最困難的一年,不少人都被饑餓折磨著。
有位名叫袁隆平的青年教師,此時正在湖南省安江農校一邊教書,一邊搞科研。他和當地農民一樣忍饑挨餓。他明白,虛報浮夸的增產數字填不飽肚子。然而,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搞水稻研究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那時,由于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立,科學研究也被涂上“姓社”還是“姓資”的色彩。在水稻研究方面,西方國家遵循的是以格雷戈爾?孟德爾和摩爾根為代表的基因、染色體遺傳學理論體系;在東方,則信奉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袁隆平開始就是按照米丘林的理論體系搞水稻研究的。
然而,權威并不一定代表真理。1960年7月,袁隆平在稻田里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特異稻株(這種異型植株通常會被農民當作雜草拔除)。經過一年的研究,袁隆平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這一發現讓權威的水稻“白花授粉”、不具備雜交優勢的理論受到質疑。從此,他開始進行雜交稻試驗。后來,這株天然雜交稻竟結出了少許谷粒,只是稻稈瘋長。村民開玩笑說:“袁老師,您這是高產稻草,可惜人不吃草”。袁隆平卻認為試驗取得進展,因為它證明了水稻是具有雜交優勢的,只不過要將優勢從莖稈轉移到稻粒上。三年后,他在國內首創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并利用“天然雄性不育株”進行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這些谷粒每一粒都比金子還貴,它們后來成為超級稻的始祖。
雜交稻育種需要經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這樣一個周期,時間為6~8年。從1964年到1968年,袁隆平共獲得700多株保持系不育材料秧苗,準備進行恢復系試驗,可惜在那動亂的年代,這些材料遭到人為毀壞,僅有5株幸存。為了加快繁育不育材料,袁隆平提出遠緣雜交思路,帶領助手遠赴海南、云南尋找野生稻與“家稻”雜交。1970年11月,他的兩個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碘敗型花粉敗育野生稻-“野敗”,并用其與常規稻雜交,獲得了一批育種材料。后來,他把這批材料無償分配給全國各地的同行,以擴大雜交和優選范圍。1973年,我國終于實現了雜交稻“三系配套”,第一個具有雜交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橫空出世,畝產達623公斤,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此后的20多年里,雜交稻迅速在中國和世界推廣并逐年刷新著高產記錄。在此期間,以袁隆平為旗手的一大批專家在致力于大面積提高雜交稻產量的同時,著重研究如何大幅度提高其品質,于是,發展超級稻被擺到重要位置。
超級稻亦稱水稻超高產及高品質育種推廣,1981年由日本率先提出。中國于1996年將其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雖然起步比日本晚了15年,但由于我國有培育雜交稻的基礎,短短數年便獲得長足進步。到目前為止,日本、美國也沒搞出超級稻,而是從中國引進稻種并簽訂了長期合同,中國領先美、日20年。國家農業部給超級稻確定的目標是:第一階段,到2000年育成大面積畝產700公斤,抗兩種以上病蟲害,主要米質指標達部頒二級優質米標準;第二階段,到2005年,育成大面積畝產750公斤,抗兩種以上病蟲害,主要米質指標達到部頒一級標準。目前,這些目標均已提前實現。2006年8月28日,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水稻超高產示范場一片歡騰:經各地專家現場驗收,超級稻Ⅱ優4886畝產達到1279.7公斤!
超級稻一路凱歌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我國水稻育種已獨創出基因分離技術,并成功獲取近2000條水稻DNA片段,研制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芯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雜交稻是個“苦孩子”,誕生在饑荒年代,成長于動亂年代;超級稻是個“幸運兒”,誕生、成長在改革開放時代。截至目前,中國超級稻研究分為南方的雜交超級稻和地方的常規超級稻,前者為秈稻,需年年制種,但高產潛力巨大;后者為粳稻,農民買一次種可連續種植多年,但產量潛能稍遜一籌。既然秈稻通過雜交可以獲得優勢,那么,粳稻能否通過別的技術路線后來居上呢?希望是存在的。目前,我國在上述兩方面都居世界領先水平。還有,節水農業是今后農業的發展方向,說不定若干年后,旱稻家族也會殺出一匹“黑馬”。我們期待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