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概述
健康的作物含有50~100ppm錳,缺錳時葉片的綠色變淺。錳和鐵在作物體內緊密聯系,參與葉綠素的形成,促進氧化酶的作用,并參與氮代謝、碳水化合物的同化以及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生成。此外,作物體內吸收較多錳可引起鐵吸收下降,相反,鐵吸收增多又可以引起錳吸收減少。
2.癥狀
錳在作物體內移動緩慢,當根系吸收不良時,幼葉葉脈間黃化,缺乏嚴重時已黃化的葉脈間變褐。由于其癥狀為缺素常見的脈間缺綠,所以難以與鎂、鐵、鋅等缺乏癥相區別。缺鎂時,葉片黃化先出現于老葉,幼葉基本上不出現黃化;而缺錳癥通常先出現于幼葉。缺鐵時整個幼葉呈黃白色,即使癥狀發展,脈間也不會變褐色;而缺錳時,葉脈殘留綠色,脈間呈淺綠色,如癥狀發展,脈間將會變褐色并枯死。缺鋅時,綠色部分和黃化部分對比非常明顯;而缺錳時其對比不明顯。而水稻的缺錳癥不明顯。陸稻缺錳時葉片變窄,葉色變淡,脈間變黃,又逐漸變為褐色,出現脈間變褐且軟弱下垂的現象。
3.發生原因
與作物的吸收量相比,土壤中的含錳量非常多。盡管如此,作物仍出現缺錳,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土壤中有效錳減少。向水田灌水,使易還原性錳容易流失至下層,尤其沙土中錳流失嚴重。在火山灰地帶,因為土壤中有效錳與土壤有機物結合變成不溶性,也出現缺乏癥。如果土壤中的易還原性錳在40~55ppm以下,交換性錳在3~5ppm以下,就屬缺錳土壤。
另一原因是由于土壤反應加強,錳變成不溶性而出現缺乏癥。
4.防治方法
(1)葉面噴施。一出現缺乏癥,就應盡快在0.2~0.3%硫酸錳溶液或氯化錳溶液中加入生石灰使其至0.3%,每隔10天葉面噴施2~3次。另外市面上也有出售含錳葉面噴施劑,只要按說明書使用,就不會出現藥害。
(2)施用酸性肥料。出現缺乏癥時應該首先測定土壤酸度,缺錳時通常土壤pH值上升。對這種土壤,要施硫酸銨、氯化銨、氯化鉀等使土壤酸化的肥料。用硫磺等來酸化土壤也是較為簡捷的方法,但是缺錳并非一出現就對作物帶來決定性障礙,因此,并不需要迫使土壤立即轉變成酸性,應該施用酸性肥料緩慢地調節為適合于各種作物的pH值。
(3)施用硫酸錳。堿性土壤每667m2施20~30kg硫酸錳,中性土壤施10~20kg。
(4)在易缺乏有效態錳的地方,每隔2~3年每667m2施用2~4kg一氧化錳。或其它錳肥,如硫酸錳肥、鐵錳粉劑等。
(5)增施有機肥。有些土壤,施用石灰質肥料就會很快變成中性或偏堿性土壤,施酸性肥料又使土壤酸性加強,這種土壤叫低緩沖性土壤。緩沖能力低的土壤易發生錳的缺乏或過剩,造成栽培管理上的難度。因此應多施堆廄肥或秸稈,增加土壤腐殖質,提高土壤緩沖能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