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學名Sesamiainferens(Walker)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稻蛀莖夜蛾、紫螟。分布在陜西、河南以南稻區。
寄主水稻、玉米、高粱、麥、粟、甘蔗、蘆葦、油菜、英白、稗等。
為害特點基本同二化螟。幼蟲蛀入稻莖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蟲傷株。大螟為害的孔較大,有大量蟲糞排出莖外,又別于二化螟。大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蟲糞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莖內,多夾在葉鞘和莖稈之間,受害稻莖的葉片、葉鞘部都變為黃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邊較多,田中間較少,別于二化螟、三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
形態特征成蟲雌蛾體長15mm,翅展約30mm,頭部、胸部淺黃褐色,腹部淺黃色至灰白色;觸角絲狀,前翅近長方形,淺灰褐色,中間具小黑點4個排成四角形。雄蛾體長約12mm,翅展27mm,觸角櫛齒狀。卵扁圓形,初白色后變灰黃色,表面具細縱紋和橫線,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3行。末齡幼蟲體長約30mm,粗4頭紅褐色至暗褐色,共5―7齡。蛹長13―18mm,粗壯,紅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狀物,臀棘有3根鉤棘。
生活習性云、貴高原年生2―3代,江蘇、浙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年生4代,福建、廣西及云南開遠4―5代,廣東南部、臺灣6―8代。在溫帶以幼蟲在茭白、水稻等作物莖稈或根茬內越冬,翌春老熟幼蟲在氣溫高于10℃時開始化蛹,15℃時羽化,越冬代成蟲把卵產在春玉米或田邊看麥娘、李氏禾等雜草葉鞘內側,幼蟲孵化后再轉移到鄰近邊行水稻上蛀入葉鞘內取食,蛀入處可見紅褐色銹斑塊。3齡前常十幾頭群集在一起,把葉鞘內層吃光,后鉆進心部造成枯心。3齡后分散,為害田邊2-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30cm,老熟時化蛹在葉鞘處。成蟲飛翔力弱,常棲息在株間,每雌可產卵240粒,卵歷期一代為12天,2、3代5―6天;幼蟲期一代約30天,二代28天,三代32天;蛹期10―l5天。蘇南越冬代發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寧波一帶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發生,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長沙、武漢越冬代發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江浙一帶第一代幼蟲于5月中下旬盛發,主要為害茭白,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蟲主要為害水稻,對茭白為害輕。茭白與水稻插花種植地區,該蟲在兩寄主間轉移為害受害重。浙北、蘇南單季稻茭白區,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則集中為害茭白,尤其是田邊受害重。
防治方法(1)對第一代進行測報,通過查上一代化蛹進度,預測成蟲發生高峰期和第一代幼蟲孵化高峰期,報出防治適期。(2)有茭白的地區冬季或早春齊泥割除茭白殘株,鏟除田邊雜草,消滅越冬螟蟲。(3)根據大螟趨性,早栽早發的早稻、雜交稻、以及大螟產卵期正處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點。防治策略狠治一代,重點防治稻田邊行。生產上當枯鞘率達5%或始見枯心苗為害狀時,大部分幼蟲處在1―2齡階段,及時噴灑18%殺蟲雙水劑,每667m2施藥250ml,對水50―75kg或90%殺螟丹可溶性粉劑150―200g或50%殺螟丹乳油100ml對水噴霧,也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8加40%樂果乳油50ml對水噴霧。蟲齡大于3齡時,每667m2可用50%磷胺乳油150ml對水補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