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學名Nezaraviridula(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別名稻青蝽。分布在我國東部吉林以南地區。
寄主32科150種以上,包括水稻、番茄、馬鈴薯、白菜、甘藍、豆類蔬菜作物。
為害特點成蟲和若蟲吸食汁液,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造成減產。
形態特征成蟲全綠型[formatypica(Linnaeus)]體長12一16mm,寬6.0一8.5mm。長橢圓形,青綠色(越冬成蟲暗赤褐),腹下色較淡。頭近三角形,觸角5節,基節黃綠,第3、4、5節末端棕褐,復眼黑,單眼紅。詠4節,伸達后足基節,末端黑色。前胸背板邊緣黃白色,側角圓,稍突出,小盾片長三角形,基部有3個橫列的小白點,末端狹圓,超過腹部中央。前翅稍長于腹末。足綠色,跗節3節,灰褐,爪末端黑。腹下黃綠或淡綠色,密布黃色斑點。卵杯形,長1.2mm,寬0.8mm,初產黃白色,后轉紅褐,頂端有蓋,周緣白色,精孔突起呈環,約24―30個。若蟲一齡若蟲體長1.1一1.4mm,腹背中央
有3塊排成三角形的黑斑,后期黃褐,胸部有一橙黃色圓斑,第2腹節有一長形白斑,第5、6腹節近中央兩側各有4個黃色斑,排成梯形。二齡若蟲體長2.0-2.2mm,黑色,前、中胸背板兩側各有一黃斑。三齡若蟲體長4.0-4.2mm,黑色,第1、2腹節背面有4個長形的橫向白斑,第3腹節至末節背板兩側各具6個,中央兩側各具4個對稱的白斑。四齡若蟲體長5.2―7.0mm,頭部有倒“T”形黑斑,翅芽明顯。五齡若蟲體長7.5―12mm,綠色為主,觸角4節,單眼出現,翅芽伸達第3腹節,前胸與翅芽散生黑色斑點,外緣橙紅,腹部邊緣具半圓形紅斑,中央也具紅斑,足赤褐,跗節黑色。
生活習性北方地區年發生1代,四川、江西年發生3代,廣東年生4代,少數5代。以成蟲在雜草、土縫、灌木叢中越冬。卵的發育起點溫度為12.2℃,若蟲為11.6℃,有效發育積溫為668日度。卵成塊產于寄主葉片上,規則地排成3―9行,每塊60一70粒。1―2齡若蟲有群集性,若蟲和成蟲有假死性,成蟲并有趨光性和趨綠性。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田園雜草地被,消滅部分成蟲。(2)燈光誘殺成蟲。(3)成蟲和若蟲為害期,噴灑廣譜性殺蟲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