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據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發布的最新消息說,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單位牽頭建立的、面向全國的水稻基因資源和分子技術育種平臺,已實現全社會共享,定位了一大批與水稻產量、米質、抗逆性等相關的基因,育成多個水稻新品種和新組合。
據上海市農科院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水稻品種改良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提高產量潛力,改善品質,增強抗逆性。水稻研究的歷史表明,突破性成就的取得關鍵在于基因資源的創新與利用。中國具有豐富的稻種資源,蘊藏著大量有利基因,但常規技術難以發現和利用這些基因。目前應用于育種實踐的基因資源不到已擁有資源的5%。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單位從上世紀末開始組織國內相關研究力量,實施“水稻基因資源創新和分子技術育種”研究項目。目前,一個大規模的水稻功能基因資源平臺已基本構建,并投入應用。構建了完整的永久性作圖群體和導入系群體,并對這些材料和代表中國不同生態區主栽品種遺傳背景的3.8萬多份導入系進行了系統的編目、繁種和入庫保存。相關的基因資源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了全社會共享,已向全國20個省份的相關農業研究機構分發資源1.5萬多份次。
據了解,在項目推進中,有關人員還構建了水稻分子標記技術平臺,開發了大量的分子標記,建立分子標記的高效檢測技術體系;定位了131個與農藝、品質、抗性、產量等有關的基因;首次發現了一批秈粳專化性標記,建立了水稻秈粳分類技術。
水稻基因資源和分子技術育種平臺的建立和應用,推動了國內水稻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推廣。據統計,在整個研究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標記輔助導入和聚合育種,培育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新種質35份;育成6個水稻新品種和新組合,通過了國家品種審定,累計推廣面積達1800多萬畝,增產稻谷23億公斤,獲社會經濟效益20億元以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