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較低,近些年各地為了進一步提高種稻的經濟效益,除了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外,還探索了一系列的節本技術途徑。總結各地的經驗,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供參考。
一是簡化育秧技術操作環節改水播水育秧或濕潤育秧為旱地旱育秧,尤其是建立了專用秧田的農戶,育秧成本逐年下降;改旱育秧播種前的施肥、消毒及秧田期的追肥、化控等多程序作業為示范推廣水稻旱育壯秧劑,播種前一次性完成,不但操作程序簡化,而且成本下降,簡稱為簡化旱育秧技術;改分戶常規育秧為集中、工廠化(商品化)育秧。農戶僅需要交納一定的成本費,即可直接領回秧苗進行拋或栽,無需購種子、育秧物資和分戶育秧。
二是簡化移栽技術操作環節改育秧移栽為直播栽培,特別是我省的雙季早稻地區呈較快的增長趨勢;改人工手插秧為拋秧栽培。拋秧栽培的育秧方式以塑盤育秧和肥床旱育無盤育秧拋植栽培為主,多種育秧拋栽方式相配套;改一栽一收為一次栽插兩次收獲,即發展再生稻。這對于我省江淮南部以及以南種植水稻一季有余、兩季不足地區,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三是簡化耕作、管理技術環節改每季翻耕整田為適度免(少)耕或淺懸耕。如沿江雙季早稻茬免耕或淺懸耕栽(拋)雙晚,麥(油)茬免耕或淺懸耕直播或拋、栽一季稻,高寒山區冷浸爛泥田一次起壟、3~4年免耕,壟側栽插水稻等等;改人工耘田除草為全面化學除草、免耘田;改人工操作為主為全程機械化,機耕整地、機拋(栽)、機收、機脫等,近年我省水稻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提高較快;改多次施肥和分品種施肥為全層施肥或以基面肥為主,中后期酌情補施和推廣使用水稻專用肥。
四是節約投入成本節種方面:采用旱育稀植、拋秧等先進的育秧栽培技術后,水稻種子的使用量大大下降,雜交稻和常規品種都是如此;節水方面:改水育水栽水管為旱育旱栽旱管(或濕管),改大水漫灌一水到底為淺水濕潤間歇灌溉,改水稻品種為陸稻品種,改水種為旱種等;節肥方面:改重(偏)施化肥,一炮轟施肥為平衡施肥,有機與無機,氮、磷、鉀及鋅等微肥多元素配合,進一步發展為精準施肥,少追化肥等;節藥方面:病蟲防治上改按時間打保險藥為準確預報,少打藥,應用生物農藥,生產無公害和綠色大米。
五是改傳統的經驗型栽培為標準化生產技術定量化、規范化、程序化,把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應用于具體生產技術的指導中,如目前正在全省示范的水稻、小麥計算機模擬優化決策系統等,效果顯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