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長期以來,由于稻田中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及務類劇毒農藥,導致稻谷中的殘留農藥增加、土壤質地發生變化,人體健康也受到威脅。
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黃璜教授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稻田生態種養”這一新型農業實用技術。“稻田生態種養”即充分利用生物間的依存關系,徹底解決稻田種養中存在的問題。
1998年至1999年,在長沙縣松雅河村的370畝水田中進行生態種稻和養鴨試驗,在不中耕、不除草、不施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情況下,獲得了較不養鴨的稻田每畝增收稻谷40-50公斤、鴨50-60公斤、純收入500-600元的好效益。目前,這一新型實用技術已被廣泛推廣,并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
據介紹,稻田養鴨是根據水稻各生育期的特點、水稻病蟲害發生規律和鴨子的生理、生活習性及水中浮游生物的消小組長規律并將四者有相結合起來的一項種養方式。稻田養鴨應選擇土質肥活、水源充足、浮游生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等餌料豐富的稻田。雛鴨放養應掌握在栽插返青后,鴨齡為20-25日,個體重在150-250克為宜,中等肥力田一般每畝在25只左右,上等肥力田在30只左右,以利于發揮生態效益。同時要搞好以萍為主的生物餌料培育,合理補充平衡飲料中缺少的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使鴨長得健壯結實、大小整齊。
黃璜教授介紹說,稻田養鴨優勢明顯。1、能確保水稻實現高產低耗。稻田養鴨充分發揮了鴨好動、勤覓食的生活習性,起到了中耕除草、吃蟲增肥的作用;能有效控制雜草的發生,協調水稻個體與群體,群體與雜草爭肥、爭光、爭氣等矛盾;能改善水稻群體通風透光條件,控制紋枯病的發生;能少量均勻地增施水稻穗粒肥,提高減穗率、結實率和千粒重,確保水稻實現高產低耗。
2、能對水稻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稻田養鴨充分發揮了鴨晝夜好動覓食的習性,使晝夜活動的害蟲均有機會被子消滅。
3、能充分利用稻田中豐富的生物飼料。鴨取食浮游動物、兩棲動物和落入田中的谷粒,能變害變廢為寶,顯著降低養鴨的成本。
4、能利用“稻田露宿”的生態條件,確保鴨取食休息自由,促其健康生長。
5、能充分利用稻田水體環境,擴大養鴨基地,促進養鴨事業的興旺發達。同時還避免了鴨糞污染環境、影響健康等問題,保護了土壤和水資源。
“稻田養鴨”是一項適應性廣、農民易于接受、既經濟又環保的綠色產業,有關廣闊的市場前景。利用“稻田養鴨”種出來的米優質無污染,養出來的鴨是味道,品質好、營養價值高的“士”鴨,產出來的蛋個體大又新鮮。因此這一項目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農民朋友高興地說:“稻田鴨是治蟲的突擊隊,除草的活機器,天然的肥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