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中文名稱:水稻葉尖枯病
拉丁學名:PhomaoryzaecolaHara
為害作物:水稻
為害癥狀:發病初期一般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病斑為墨綠色;逐漸沿葉緣或葉部中央向下擴展,病斑為灰褐色,最后變成枯白色。發病后期,在葉緣一側或兩側以及葉中央形成長條狀病斑,在病健交界處可見褐色條紋,病部碎裂成條,甚至全葉枯死。本病與白葉枯病的癥狀在田間常易混淆。
病原菌形態特征:病菌分生孢子器散生于表皮下,以后外露,為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卵圓形、橢圓形或圓筒形,無色,兩端各有一個小油球。
分布區域: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稻區發生。
發病特點:以分生孢子器在病組織中越冬。據江蘇農科院等單位研究,無芒稗、西來稗、雙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等10種禾本科雜草也是本病寄主。落在田中的病殘體、病稻種與禾本科雜草均是本病初侵染來源,老病區以病殘體最重要,稻種帶菌率雖低,但對新病區傳播病害將起重要作用。
水稻拔節至孕穗期始病,抽穗期病害迅速擴展,至灌漿后期趨于穩定。稻型與發病輕重有關,以雜交稻發病最重,常規稻秈稻較輕,粳稻及糯稻很少發病。水稻生長后期(孕穗至灌漿期),適溫(一般為25~28~C)、多雨和多臺風有利病害發生,其中暴風雨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一般多施、偏施、遲施氮肥,有利發病,而增施硅、鉀、鋅、硼等肥料,均有一定控害作用;長期灌深水、栽插密度過大,均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性品種。一般秈稻較感病,重病田應選用抗性好的秈稻或梗稻品種。
2、加強健身栽培。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和硅肥,及時排水曬田;合理密植,以提高稻株抗病力。
3、藥劑防治。
3.1防治適期和防治指標。以水稻破口抽穗到齊穗期為防治適期,在適期內進行田間調查,每塊田隨機取樣10叢,病叢率達30%以上時,應立即施藥。
3.2藥劑品種與施用劑量。畝用40%禾枯靈超微粉劑50-75克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克兌水噴霧,這兩種藥劑均可兼治雜交稻中后期多種病害。如葉尖枯病發生,也可畝用40%多菌靈膠懸劑75毫升,在破口抽穗期進行防治。
4、種子檢疫和藥劑處理。這是無病區防止病害傳入必須采取的措施。種子處理可用40%多菌靈膠懸劑250倍液或500倍液,浸種24-48小時;或以40%禾枯靈超微粉劑250倍液浸種24小時,可殺滅種子帶菌。
常用藥劑:40%禾枯靈超微粉劑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40%多菌靈膠懸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