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水稻黃綠葉突變體ygl1具有較高光合效率和較強的耐受光抑制能力。找到黃綠葉ygl1的突變基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水稻高光效生理方面的研究。在國家“973”、“863”計劃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南京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數年研究,從分子水平揭示了引起水稻黃綠葉突變性狀的機理。這一成果近日發表在世界著名植物科學學術刊物《植物生理》上。
培育高光效的高產水稻品種是提高水稻產量的主要途徑之一。長期以來,水稻光合作用的相關研究大多停留在生理水平上,同時傳統的雜交育種手段在改良水稻光能利用方面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而葉色突變體是開展光合作用研究的理想材料。
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吳自明介紹,水稻黃綠葉突變體ygl1是栽培稻品種“鎮恢249”自然突變體。該突變體與野生型葉片顏色相比,幼苗為黃色,易與正常幼苗區分,且不受環境影響;中后期緩慢變綠,后期葉色接近野生型。雖然ygl1突變體生長量和單穗重較野生型低,但分蘗能力增強,成穗率增高,熟期適中,產量達到每公頃6.759噸(畝產900.12斤),因而具有較大的研究利用價值。
要把水稻黃綠葉突變體ygl1應用到生產上,首先就要找到導致葉綠素發生突變的基因。為此,研究人員的這一發現為水稻高光效生理研究和水稻黃綠葉突變體ygl1在生產上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比如,在良種繁育和雜交育種實踐中,可以通過轉基因的方法將ygl1黃綠葉基因導入光(溫)敏兩用核不育系當中,利用葉色變異作為標記性狀,不但可以測定水稻種子純度,大大降低田間檢測種子純度的成本和時間,還可在苗期去雜,克服光(溫)敏核不育系在制種時常見的由于溫度變化而造成育性恢復所帶來的雜交稻產量下降的損失。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