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單季晚稻營養生長期較長,高產栽培主要走小群體壯個體、足穗大穗途徑。降低基礎群體是保持群體適度發展,促進個體生長發育的基礎。在適期早播早栽條件下,分蘗發生早,有效分蘗期延長,稀植是控制早播早栽后群體過大的重要配套措施。育秧技術的改進,稀播秧苗、旱育秧苗、短齡秧苗等健壯秧苗移栽后具有起發早、分蘗力強等優勢,為減苗而又足穗提供了保證。因此,單季晚稻高產栽培一要改適當密植為少本稀植。雜交水稻以單本移植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為8寸×5~7寸;常規粳稻每叢本數由2~3本改為2本左右,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為7~8寸×5寸;二要降低基礎群體,即減少起點苗數。常規粳稻由每畝叢數1.8~2.2萬、基本苗5~6萬,下降到每畝叢數1.5~1.7萬、基本苗3~4萬;雜交水稻每畝插秧叢數由1.6~1.9萬叢下降到1.0~1.5萬叢,每畝基本苗由2.0~3.0萬降到1.0~1.5萬。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