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優質 它具有糯稻血緣,米質好。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1996~1998年連續4次檢驗平均糙米率82.5%,精米經74.30%,整精米率67.6%。堊白15.0%,堊白米率27.8%,堊白度4.2%。粒長5.5毫米,粒寬2.7毫米,長寬比2.1。堿消值6.8級,膠稠度55.2毫米,直鏈淀粉17.29%,粗蛋白質7.69%。主要指標達到部頒1級優質米標準。食味優良,米飯清香濃郁,軟而不粘,涼后不硬。被廣大消費者認可,并贏得國外同仁好評。
產量 1993~1994年產量鑒定平均7211.9千克/hm2,比對照東農415增產8.6%。1994年異地鑒定平均7291.6千克/hm2,比對照合江23增產23.5%。1995~1996年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晚熟組區試平均7195.9千克/hm2,比對照東農415增產6.0%。1998年生產試驗平均8850.9千克/hm2,比對照東農415增產9.5%。自1996年起在阿城、五常、尚志、方正、延壽、慶安、寧安、雙城、賓縣等市(縣)試種普遍認為抗病、豐產,一般7500~8500千克/hm2。
抗病性 1996~1998年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所人工接種鑒定平均葉瘟5.0級,穗頸溫7.0級;田間自然鑒定平均葉瘟3.7級,穗頸瘟5.0級。屬中抗類型。在重發區的尚志市表現抗稻瘟性較好。
生物學特性 株高85~90厘米。主莖12~13片葉。葉色濃綠,俞葉開張角度小。穎及穎尖稈黃色。谷粒無芒細長,長寬比2.1。穗長18~21厘米。穗粒數100~120粒,著粒較稀,結實率85%以上。千粒重24~26克。插秧條件下出苗至成熟135~140天,所需活動積溫2500~2600攝氏度。稈強、耐肥、富有彈性。適應性強,對溫光反應不敏感,年際間抽穗相對穩定,但結實期較長。抗霜凍能力強。分蘗力中等,株型理想。活稈成熟。
栽培技術 屬中晚熟品種,適合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上限和第一積溫帶旱育稀植栽培。早育早插以增加積溫,前促中控后保,以促進籽粒飽滿,保證來、米質。播種前用惡苗靈或901浸種劑浸種。一般4月10~15日播種,播種量芽種200~250克/玉米,若用機插可適當密些。秧齡30天。5月15~20日,氣溫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上插秧。30×10厘米,3~4苗/穴。它熟期晚,營養生長期長,一定要搶早,早插早長,促進早分蘗。7月上旬控制地效分蘗。由于它穗大粒多,庫容大,故應防止后期根系早衰,并增加綠葉數,保證有中夠的光合產物向籽粒輸送。插后至7月初保持3~5厘米淺水,促進早緩苗早分蘗,當有效分蘗結束時必須曬田2~3天,控制無效分蘗,同時增強根活力。然后水層6~8厘米,保證抽穗灌漿需要。8月25日停水。
一般公頃總用肥量尿素200~250千克、磷酸二銨100千克、硫酸鉀50千克。氮肥2/3做基肥,1/3做追肥。追肥分兩次,返青后一次,6月中旬一次。抽穗后葉色發黃酌情再追一次。磷肥做基肥一次施入。鉀肥大部分做基肥,留一小部分做追肥,7月初施入。出穗后的粒肥必須看苗情而定。后期氮肥過多易降低米質。防治病蟲害。一般抽穗后45~50天收獲,單行交叉碼晾干脫粒,以保證米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