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廣東省北靠南嶺山脈,南臨南海,稻區遼闊,從平海面的潮田到海拔千米的山區梯田都有水稻種植。廣東屬季風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水稻安全生育期多數地方為220~280天。稻作季節長,如廣州早稻一般在3月上旬播種,7月中旬收獲;典型晚稻品種6月下旬播種,10月10日前后齊穗,11月中旬收獲;翻秋種則在7月上中旬齊穗。雨量充沛,日照時數長,這些條件均對水稻生長有利。但是廣東省災害性天氣多,主要有:“四風”,即臺風、寒露風、清明風、干熱風;“三水”,即龍舟水(芒種水)、秋分水、早春低溫陰雨;“二旱”,即春旱、秋旱。此外,還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三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危害。自然災害中尤以臺風和寒露風的危害大。廣東省水稻面積大,稻田種植制度以雙季稻為主。廣東省的稻作區域可劃分為4個稻作區。
(1)粵北稻作區。位于英德縣沙口以北的北部山區。分西北單季稻亞區和粵北雙季稻亞區兩個亞區。稻田公布稀疏,海拔高,低產田的比重較大,水利條件較差。屬廣東省重稻瘟病區。本稻作區水稻面積小,水稻安全生育期短,秋冷早,屬重寒露風區。臺風危害很微,年日照時數少,春雨較多,秋天易旱,原來單產較低。早稻以中熟品種為主,晚稻早熟感溫型雜交稻占多數。除西北部分地方以單季稻為主外,一般均種植雙季稻。稻作季節短,春播遲,秋收早,夏收、夏種農事很緊。
(2)中北稻作區。位于英德縣沙口以南至廣州以北的中北部丘陵區,南界線大致沿北回歸線附近通過。分韓江丘陵亞區、東江北江丘陵亞區和西江丘陵亞區3個亞區。稻田地分布偏疏,水利條件好,旱澇保收稻田約69%。北江和西江的下游地區易受洪澇危害,韓江和北江水土流失較重,常侵襲稻田。屬廣東省內較重的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區。本稻作區水稻面積較大,總產量較高,單產水平中等。本稻作區水稻安全生育期較短,秋冷較早,屬廣東省較重寒露風區。以雙季稻為主,低洼田、塘田一年種一季稻。早、晚稻的品種均以中熟為主。稻作季節較短,春播較遲,秋收較早,夏收夏種農事緊。
(3)中南稻作區。位于廣州以南的中南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區。分潮汕平原區亞區、東南沿海丘陵亞區、珠江三角洲亞區、西南沿海丘陵亞區和鑒江丘陵亞區5個亞區,稻田面積約占全省的46%。本稻作區稻田密集,海拔1~30米。水利條件好或較好,水稻面積大,單產高,總產量多,是廣東省稻谷的最主要產區。本稻作區是廣東省的白葉枯病重病區。以雙季稻為主,早稻品種以遲熟類型為主,晚稻多數種植早熟感溫型雜交稻或常規早稻翻秋。春播較早,秋收遲,稻作季節較長。除雙季外,還有水稻與甘蔗、花生、甘薯復種。
(4)西南稻作區。本稻作區位于雷州半島。春旱嚴重,加之水利條件差,旱澇保收稻田比例較低。水稻安全生育期長,春播最早,秋收較遲。臺風多,屬廣東省的重臺風區。早季的日照數比晚季多,這是同其他稻作區的顯著差異之一。春季易旱,秋季多雨。是白葉枯病重病區。本稻作區以雙季稻為主,還有水稻與花生、甘薯、甘蔗等作物的復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