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水稻高產,卻怕渴;旱稻耐旱,但產量稍遜。上海水稻專家將水稻高產和旱稻耐旱的優點巧妙融于一粒稻種,育成世界首例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筆者日前看到成熟的“旱優3號”“累”彎了腰:每穗結粒110顆,畝產量優于常規水稻,而稻田節水50%以上。新米月底可在上海上市,經專業部門檢測,“旱優3號”米質達到農業部二級優質米標準,與上海推廣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質雜交水稻“寒優湘晴”的米質相當。
首次收獲表現出眾
在我國4.3億畝稻田中,僅有30%高產田。一直以來,上海科學家都在苦苦尋覓節水抗旱的高產稻種。
旱稻和水稻是“親兄弟”,它們共同的祖先是生長在沼澤水塘邊的野生稻,以后“下水”的長成水稻,“上山”的長成旱稻。我國旱稻育種水平相對落后,上海先后育成“中旱3號”、“滬旱3號”、“滬旱15號”等旱稻新品種,畝產量提高至350公斤。不過,較平均畝產500公斤的水稻兄弟,這些改良型旱稻仍“稍遜一籌”。
2003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找到了世界上第一個旱稻不育系“滬旱1A”,讓旱稻雜交稻成為可能。去年,該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帶領課題組,完成三系配套,第一次成功實現旱稻水稻雜交,育成節水抗旱雜交稻。
今年,滬郊50畝“旱優3號”首次收獲,表現出眾。它既有水稻的高產優勢,畝產超過550公斤,米質、產量與水稻不相上下,又有旱稻的“節儉美德”,每畝節水超過400噸。
增產不忘節能減排
我國淡水資源有限,每年水稻田喝掉全國總用水量的56%。隨著“超級稻”產量屢創新高,稻田的農藥化肥、耗水量也成倍增長。
相比之下,“旱優3號”節能減排的環保優勢突出:它抗病性強,成長快,全生育期僅106天,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躲開了稻田病蟲害高發期,施肥用藥次數僅為水稻田的三分之一,每畝可節約近160元。
“懶漢”種稻也豐收
“節水抗旱雜交稻誕生在上海,卻立志服務中西部地區。”羅利軍介紹,“旱優3號”已在廣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重慶、新疆等地引種試種,當地農民夸它:直播撒種,種植簡單;少澆水,“懶漢”種稻也能獲得好收成。去年和今年,“旱優3號”分別在上海和廣西獲得新品種審定,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