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中優218(又名國稻2號)是中國水稻研究所承擔國家“十五”863計劃“分子育種”項目期間,采用DNA分子標記選擇技術培育的我國第一個三系秈型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2003年3月通過江西省品種審定,準予推廣;已完成南方稻區國家新品種區域試驗,表現優異,即將通過國家品種審定。
把DNA標記等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應用于雜交稻新品種的選育,可以比較方便地在同一個新品種中聚合較多的有利基因,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加快新品種的培育速度,搶占育種科學的制高點。1996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依據分子育種的技術路線,針對雜交稻的白葉枯病抗性,從提高恢復系的白葉枯病抗性入手,以國際水稻研究所提供的IRBB21作為Xa21白葉枯病抗性基因供體,強優恢復系輻恢838作輪回親本,雜交后經過連續多次回交,于1999年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培育出抗性基因Xa21純合的新恢復系中恢218。用印水型高異交率不育系中9A與中恢218配組育成中優218。
一、主要特征特性
1、高產穩產,增產潛力大
中優218國家、省區試和生產試驗產量基本上名列前二位,連作晚稻畝產450~550公斤,最高643公斤,比對照增產5-10%左右,國家區試生產試驗第一名,平均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10.03%;作一季中稻一般畝產550-65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以上,小面積畝產最高曾達到7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3.5%。百畝示范方,江西吉安連作晚稻畝產526公斤,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9.5%;安徽合肥一季中稻畝產66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34%。貴州安順作中稻示范種植,平均畝產59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34%;陜西漢中示范種植,平均畝產640公斤,比汕優63增產6.5%。
2、生育期適宜
長江中下游作連作晚稻一般114~120天,比汕優10號短1~3天;作一季早熟中稻一般125天左右,比汕優63短5~6天。四川、重慶、貴州、陜西、云南、武陵山區等地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4~147天,比汕優63短6天左右。廣西北部、廣東韶關等粵北地區作早稻一般全生育期115~120天,作連作晚稻一般105~109天。
3、米質優
經農業部稻米品質檢測中心測定,整精米率58.9%,堊白粒率23%,直鏈淀粉含量21.5%,膠稠度67mm,12項指標中8項達到農業部一級標準,3項達到二級標準。米粒細長,透明性好。
4、抗性強
江西省區試協作組2002年自然誘發和人工接種鑒定,苗瘟0級,葉瘟2級,穗瘟0級。南方稻區國家區試鑒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7級,白葉枯病抗性3級,是12個參試組合中唯一抗白葉枯病的新品種。多年的試種示范表明,中優218田間抗性很好,稻瘟病很少發生,幾乎不發生白葉枯病。
5、適應性廣,容易種植
中優218適應性很廣,無論是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還是云貴高原的平壩地區,高、中、低肥力田塊都有很好的產量表現。可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粵北、桂北、安徽、云南、貴州、四川、湖北、陜西漢中、河南南部等地作一季早熟中稻或連作晚稻栽培,粵北、桂北作早稻種植表現也較好。
二、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1、適時播種,培育帶蘗矮壯秧:作連作晚稻,播種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作一季中稻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兩段育秧,秧齡最長不超過45天。
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作中稻行株距6×7~8寸2,每畝種1.2~1.4萬穴;作連作晚稻以6×6寸2或6×5寸2為宜,每畝種1.6~2.0萬穴。
3、肥水管理:底肥為主,追肥為輔。一般畝施20擔農家肥和30公斤磷肥作底肥,追肥用量為每畝10~15公斤尿素和10公斤鉀肥。最后一次追肥應在栽秧后18天以內完成,抽穗后不可再施氮肥。采取深水活棵、淺水分蘗、中期適時曬田、抽穗揚花后干濕交替的水分管理辦法。
4、病蟲害防治:根據當地病蟲測報站的預測預報,搞好穗頸瘟、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