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大螟的發生特點:
①大螟在我國一年可發生2~7代,隨著緯度的變化自北向南代數遞增。大螟的寄主除水稻外,還有玉米、甘蔗、小麥、高粱、谷子等多種作物及禾本科雜草。以幼蟲在寄主遺株中或近地面土塊中越冬。
②成蟲有趨向田邊產卵的習性,因而近田埂1.5~2米內的水稻蟲口密度特別高;。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大螟喜歡在稈高、稈粗、葉闊大濃綠、葉鞘抱合不緊密的水稻上產卵。
③旱作地區,大面積種植高粱、玉米、谷子等作物;其混種有水稻地塊的,大螟危害比較重;雜草多的地危害重;濱湖地區由于有茭白、蘆葦,大螟發生都較多。
(2)二化螟的發生特點:
①二化螟在我國自北向南發生代數為1~5代。以幼蟲在寄主植物的根茬和莖稈中越冬,絕大部分在稻樁和稻草中越冬,也有少數在土內越冬。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茭白、玉米、甘蔗、油菜、蠶豆、麥類以及蘆葦、稻草等雜草均為寄主,都可危害。
②成蟲有趨光性。喜歡在植株高大、莖稈粗壯、葉色濃綠的稻田中產卵。路邊樹蔭下,生長嫩綠的稻苗上產卵多。二化螟所需的發育溫度比三化螟低,因而發生期早,分布北限也遠遠超過三化螟。由于二化螟寄主作物多,越冬場所和蟲齡不同,營養條件差別大,所以,發育進度差別也大。
③我國廣大稻區改制后,第二代二化螟幼蟲尚處在3齡階段,正好是早稻收獲期。經搶收搶種、耕翻灌水,幼蟲大部分死亡,只有少數幼蟲尚可繼續生存、發育成第三代。加之防治其他害蟲時起到了一定的兼治作用。改制后基本控制了螟蟲危害。
④二化螟抗低溫能力強,抗高溫能力弱,適應溫度范圍為16~30℃,幼蟲在22~25℃為最適宜溫度。
(3)三化螟的發生特點:
①三化螟的年發生代數,我國自北向南為2~6代。山東為2~3代,汶上縣、煙臺市一線是其分布北限。三化螟除危害水稻外,還可危害陸稻和野生稻。以幼蟲在稻樁內越冬。
②越冬幼蟲在濕潤的冬作田比干燥的耕翻過的冬閑田,早化蛹早羽化。春季雨水多或浸水田,稻樁易霉爛,致使幼蟲窒息死亡和易遭寄生菌寄生而死亡。
③幼蟲孵化后,處于劍葉鞘裂開至露穗期的水稻是其入的最有利時期。隨著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形成,以中稻主、遲中稻比例大的地區,三化螟危害較重,以雙季稻為的地區,三化螟危害呈下降趨勢;雙季稻與一季中稻并存區,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