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南方稻區發生的水稻病毒病,具有暴發性強、擴散蔓延快、防控難度大、危害損失重等特點,水稻、玉米苗期染病將基本失收。2011年經過綜合防控,漣源市共發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約0.85萬畝,其中中稻發生面積為0.65萬畝,晚稻發生面積為0.16萬畝,玉米等其他作物發生面積為0.04萬畝。共損失稻谷25.93噸,其中最嚴重丘塊損失率不超過3%。一、識別:1、典型癥狀(1)發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多見于葉片基部)。(2)病株地上數節節部有倒生須根及高節位分枝;病株莖稈表面有乳白色的瘤狀突起(手摸有明顯粗糙感),瘤突呈蠟點狀縱向排列成條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產生的節位,因感病時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產生在下位節,感病時期越晚,病瘤產生的節位越高。2、秧苗期癥狀:病株植株矮小,顏色深綠,心葉抽生緩慢,心葉葉片短小而僵直,葉枕間距縮短。3、分糵期癥狀:病株分糵增多叢生,上部數片葉的葉枕重疊,葉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莖及早生分糵尚能抽穗,但穗頭難以結實,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4、抽穗期癥狀:表現為全株矮縮叢生,劍葉短小僵直,在中上部葉片基部可見縱向皺褶,在莖稈下部節間和節上可見蠟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條脈腫,在感病的粳糯稻莖稈上可見白蠟狀突起的脈腫斑,這是當前該病的最突出表現癥狀,感病植株根系不發達,須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呈黃褐色。二、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病原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其傳毒介體主要是遷飛性害蟲白背飛虱。主要是遷入帶毒白背飛虱取食早稻或雜草傳毒,遷入帶毒白背飛虱或本地白背飛虱取食帶毒寄主再傳毒至中稻、晚稻秧田及本田。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水稻病毒病應采取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治虱防矮”為重點,應急補救為補充”的綜合防治策略。關鍵是做好稻飛虱等傳毒媒介昆蟲的防控工作,抓好水稻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三個關鍵時期:一是水稻一葉一心至兩葉一心期;二是秧苗移栽前3-5天;三是水稻分蘗始盛期),各噴施一次藥劑防治稻飛虱,在傳毒媒介昆蟲傳毒之前將其消滅,控制病毒傳播,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達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目的。1、搞好藥劑拌種,浸種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浸種12小時或種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20克與1-2公斤種子(以干種子計)拌勻,待藥劑充分吸收后播種2、水稻秧苗移栽前3~5天,施一次“送嫁藥”。可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40克/畝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克/畝加48%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畝,加入植物基因活化劑20克/畝(或寧南霉素等抗病毒藥劑)及葉面肥兌水30-45公斤均勻噴霧。3、加強田間檢查,采取應急補救措施:一是對發病秧田,要及時易除病株(集中埋入泥中);二是對大田分蘗期叢發病率2%以下,及時直接踩入泥中,發病率2-20%的田塊,及時拔除病株(叢),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然后從健叢中掰蘗補苗,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早發,保證有效分蘗數量及有效穗數。三是對于發病特別嚴重的丘塊,建議及時翻耕改種下茬水稻或其它作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