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赤枯病是水稻分蘗期常發生的一種生理性病害,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使生育期推遲,分蘗減少,穗小粒少。該病在寶應縣通常為局部發生,2009年是多年來赤枯病發生最重的一年,7月中下旬集中顯癥,涉及的稻作方式主要為直播稻、機插稻。田間表現主要為植株生長緩慢,分蘗少,老葉葉尖出現褐色銹斑,根系發黃,白根極少,嚴重的變褐、變黑腐爛,僵苗不發。
赤枯病是土壤環境、栽培管理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發病內因主要是稻株缺鉀。鉀主要以水溶性的形態存在,在秧苗體內具有高度的移動性。受種種因素的影響,秧苗根系對鉀的吸收減少,營養比例失調,鉀、氮平衡被打破,稻株體內鉀含量不足,秧苗基部老葉中的鉀轉移到新生葉片中再利用,而下部老葉則表現出褐色的銹斑。
天氣情況和栽培管理對赤枯病的發生影響很大。長期低溫寡照造成稻田水溫、土溫低,根系發育不良,吸收鉀等營養元素的能力降低,易誘發赤枯病。低洼積水,長期深灌,土壤通透性差,長期缺氧,產生大量有毒物質毒害根系(根赤褐色,白根少,老根變黑腐爛,有臭味),降低稻株活力;秸稈還田的田塊,秸稈在腐爛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水漿管理時不能做到干濕交替,有毒物質不能及時排出,也會導致病害發生。
防控赤枯病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
(1)精耕細作。避免連續的免耕、套種,有條件的地區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曬垡,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
(2)加強田管。適時播栽,培育壯秧;加強水漿管理,淺水活棵,干濕交替,適時擱田;平衡施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秸稈還田的田塊應適當加大基肥量,基、蘗肥比調為6∶4,氮素適當前移,以加速秸稈的腐爛,促進稻株健壯生長。
(3)分類指導。對缺鉀田塊應補施鉀肥,適當追施速效氮肥;有機質過多發酵的田塊,應立即排水露田;低溫陰雨期間及時排水,干濕交替管理。已發病的田塊,在傍晚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百施利等,促進秧苗轉化。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