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發生概況
2001年在廣東晚稻首次發現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近幾年來,在越南和我國南方稻區發生面積迅速擴大,2009年有廣西、廣東、湖南等9省發生,發生面積500萬畝,預計2010年將超過1000萬畝(現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今年8月在富寧、廣南、硯山等縣發現黑條矮縮病病株,一般病叢率1~35%。我縣2010年發生3000畝,病叢率5%~10%。該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一般發病田塊損失5~30%,特別嚴重的會導致絕收。
二、發病特征
發病癥狀因染病時期不同而異。秧苗期感病的稻株嚴重矮縮(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節,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顯矮縮(約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僅抽包頸穗,不能結實;拔節期感病的稻株矮縮不明顯,能抽穗,但穗型小、實粒少、粒重輕。
稻株發病的共同特征為:1、發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多見于葉片基部);2、病株地上數節節部有倒生須根;3、病株高節位分枝;4、病株莖稈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約1~2mm的瘤狀突起(手摸有明顯粗糙感),瘤突呈蠟點狀縱向排列成條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產生的節位,因感病時期不同而異,早期感病稻株,病瘤產生在下位節,感病時期越晚,病瘤產生的節位越高。5、感病植株根系不發達,須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呈黃褐色。
三、發生規律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一種嚴重的病毒病,除水稻外,該病還可侵染小麥、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等20多種寄主。病毒主要在小麥、玉米、禾本科雜草病株上越冬。以遷飛性害蟲白背飛虱為高效傳毒介體(介體一經染毒,終身帶毒)。白背飛虱在病株上為害,立即就會染上病毒,當帶毒的飛虱轉到健株為害時,就把病毒傳給了健株,健株一旦感染病毒,病毒就會為害水稻生長點,水稻立即停止生長。水稻整個生育期均可被侵染,苗齡越小越易感病,潛伏期越短;感病越早,發病越重,產量損失越大。
四、防治措施
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關鍵是抓好稻飛虱的防控,防控措施主要采取“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的“治蟲防病”策略,重點保護好秧田和本田初期,早中稻抽穗前、晚稻秧田期和分蘗期,在帶毒白背飛虱傳毒前做好預防和控制工作。同時還要加強肥水管理,平衡施肥,提高作物自身抵抗能力。
1、鏟除田間、溝邊禾本科雜草、水稻再生苗、自生苗,以減少田間毒源。
2、選育和推廣抗蟲耐病良種。
3、加強秧苗管理,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過綠,誘發稻飛虱嚴重為害。
4、狠治稻飛虱,特別是秧田期和分蘗期。畝用25%吡蚜酮懸浮劑30克,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克,兌水50千克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