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返青分蘗期(從移栽至幼穗分化)
生育特點:地下部分形成健壯的根群,地上部分生長葉片、分蘗,形成適宜的葉面積。充分地制造有機物質供不斷生長的需要。
栽培管理目標:培育足夠數量的健壯大蘗,形成合理的葉面積,積累一定數量的干物質,培植強大的根群。
栽培管理的關鍵:初期肥水積極促進早生快發,爭多穗,夠苗曬田培育壯桿,爭大穗。
返青分蘗期是生長分蘗、根系、葉片,擴大光合面積,積累前期養分的重要時期,有效穗數在此期內決定。同時幼穗的發育、抽穗結實等生育過程的好壞也在此期奠定基礎。為實現穗多、穗大的高產栽培目標,首先須積極創造壯秧、早栽、合理密植,施足廄肥和氮磷化肥配合作底肥,這一確保水稻早生快發和合理的初期群體結構的前提條件下,加強田間管理。
1、水漿管理
返青期秧苗從密植的秧田移到稀疏的大田。稻株失去相互重疊遮陰的條件,蒸發作用增強,同時經過拔秧,移栽根系受到損傷,吸水能力大大削弱,秧苗容易失去水分平衡,對水分比較敏感,此期如水分不足,不但返青延遲影響早生快發,而且易發生凋萎死苗,對有效穗數有極為不利的影響。移栽后至返青期間,要求有適宜的水層灌溉,保持2―3寸深的水層,但切意淹水過深,水層太深容易漂秧,葉片柔軟下垂黃葉增多,同時水土溫降低,反而使返青延遲。適當的水層不但能替秧苗創造一個溫、濕度比較穩定而適宜的環境,并能減少秧苗蒸騰,有利于早發新根,加速返青。
進入分蘗期后,為促使分蘗早生快發,根系發達,稻株健壯,這時應及時撤淺水層,實行淺水灌溉,切忌灌水過深或田面干水開大裂。屬冷浸類田,活棵后要及時早曬、輕曬、勤曬,淺灌能提高水、土溫,增大晝夜溫差,增加土壤氧氣促進養分的釋放,并使稻株基部光照充足,為水稻地下部份的生長和分蘗的發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確保了強大的根群和多穗的形成。水稻移栽后45―50天,一般已達最高莖蘗期,此期是協調個體與群體的矛盾,培育強大根群和壯桿大穗的關鍵時期,這時水漿管理的重點是夠苗曬田,曬田的作用可概括為:更新土壤環境,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使白根增多,黑根減少;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防止群體過大,確保健壯大蘗的形成,提高成穗率,促進稻株的生長中心由前期的以氮代謝為主向以碳代謝為主的方向轉化,為壯桿大穗、粒多奠定物質基礎,促進稻株的健壯生長,抗倒伏性,抗病性增強,同時由于株間濕度的降低,減輕了病蟲為害。曬田要求在每畝莖蘗數達計劃穗數的90%時進行。曬田的輕重應視群體大小、土壤肥力的高低、施肥水平、保水性能、稻株長勢和天氣情況等具體掌握。一般來說砂土田、漏水田,因常有一個干干濕濕間隙期,可以不曬或輕曬,而土質粘重、透水性不良的冷浸田或施肥過多、苗棵生長過旺的田則要重曬,一般應曬至葉色褪淡、葉片挺起(約需5―7天)時,及時復水。
2、肥料管理
為確保在多穗的基礎上爭大穗大粒奪高產穩產栽培目標的順利實現,在肥料管理方面,應堅持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前期重施基肥爭多穗,后期巧補穗粒爭大穗大粒肥的施肥原則。一般每畝施1500―2000公斤廄肥作底肥,10―20公斤尿素、10―15公斤普鈣作中層肥。栽后15天之內,如返青遲、發棵慢,應及早酌情補施每畝2―4公斤尿素作返青分蘗肥,苗棵生長差的黃塘弱苗也應及時補肥,爾后一般不再追肥。
3、中耕除草和病蟲害的防治
在搞好化除的前提下,稻株活棵扎根穩苗后,及時中耕除凈田間雜草、疏松土壤,攪亂氧化、還原層,補充土壤空氣、消除土壤中的還原性有毒物質,加速土壤有機質和肥料的分解,促根增蘗,中耕作業提倡在分蘗末期結束,以免踩斷根系。另外,注意病蟲害預報和勤到田間檢查發現病害應及時進行藥劑防治。[pagebreak]
二、幼穗發育期(從幼穗分化至出穗)
生育特點:稻穗分化形成、節間伸長、新葉發生、根系深扎、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
栽培管理目標:在保蘗增穗的基礎上,促進壯桿、爭大穗粒多,防徒長、防倒伏,為提高結實率、千粒重奠定基礎。
栽培管理的關鍵:肥水促控結合,調整長相,確保穗大粒多。
幼穗發育期,稻株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憬?,植株生長量迅速增大,根系的生長量最大,最長葉片相繼出生,全田葉面積也達最高值,稻穗迅速分化形成。每穗平均穎花數在此期內決定,同時又是為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奠定基礎的時期,這時水稻對外界環境條件反應最敏感,也是其一生中各個器官生長發育、器官生長與外界環境條件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的時期,水稻產量在此期最容易降低,如栽培管理不當,將顯著地影響產量,甚至造成減產。
1、肥料管理
在群體不足或苗棵有缺肥表現時,一般在抽穗前25天左右每畝施用5―8公斤硫酸鉀加3―5公斤尿素作穗肥,促大穗粒多,確保高產穩產。
2、水漿管理
幼穗發育期,光合作用強,代謝作用旺盛,蒸騰量較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時期(約占全生育期的40%),特別是減數分裂期,對水分不足最為敏感。這時缺水受旱、植株水分虧缺、光合作用削弱、有機物質的合成運轉受阻,使分化穎花數減少,退化穎花數增多,每穗平均穎花數減少。此期一般要求有3―4寸深的水層灌溉,特別是孕穗期應防止干水。如遇低溫冷害天氣可適當加深水層,以保護幼穗受害,減少空秕。
3、病蟲害防治
稻瘟病、白葉枯病、稻曲病是我州最主要的病害,近年有逐漸加重的趨勢,為了有效地控制病害減少產量損失,應根據病害預測預報及時抓好防治工作。在病害流行地區,切實抓好發病初期噴藥防治的基礎上,于破肚期每畝用75%三環唑20―30g或富土一號70ml兌水噴霧預防穗瘟,每畝用5%井崗霉素100―150ml兌水噴霧預防稻曲病。另外根據蟲情選用10%吡蟲啉20g/畝兌水噴霧防治稻飛虱。
三、抽穗、結實期(從出穗到成熟)
生育特點:上部三片葉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轉移,籽粒逐漸充實。
栽培管理目標:延長和維持上部三片葉的光合能力和光合時間,確!霸础必S、“流”暢,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栽培管理的關鍵:實行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間隙灌溉,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增粒重。
抽穗、結實期,稻株的生長以生殖生長為主,此期上部三片葉光合作用旺盛,制造大量的有機物質并迅速向穗部轉移,同時前期積累在葉鞘、莖桿內的有機物質也向穗部轉移,籽粒逐漸充實,結實率和千粒重在此期內決定。為了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在栽培管理上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抽穗、揚花期,水稻對水分較為敏感,此時缺水,則花粉和柱頭受旱枯萎或者抽穗困難,不能正常開花授粉、受精,形成空粒,此時要求有適宜的水層灌溉,防止脫水。抽穗后根系生長停止,活力下降,同時水稻最上部三個節間通常無通氣組織,后期根系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氣只能從土壤中獲得,為了解決水分和氧氣的矛盾,灌漿結實期要求實行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間隙灌溉,提高和延長根系活力,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增粒重,確保結實率和千粒重的提高。有缺肥表現時適施磷、鉀為主,氮肥為輔的粒肥。
適期收獲,90%的谷粒變成金黃色時是收獲適期,及時搶晴天收獲,有利于稻米的優質高產和提高收獲效果,收獲太早,青米多且出米率低,收獲太晚,收獲時落粒損失大且碎米多。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