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項目研究了在中等肥力條件下,獲取小麥、玉米各自和全年高產高效的栽培技術。該項目采用飽和D-最優設計、正交旋轉設計等多因素多水平設計方案,經10年多點定位試驗,研究了小麥、玉米輪作條件下,水、密度、有機肥、氮肥、磷肥等因素對產量和效果的影響,建立了計算機優化模型,確定了在不同時期,不同產量水平下的各因素值。在九十年代初,進行了小麥、玉米飽和D-最優設計試驗,設氮肥、磷肥、密度三因素四水平共10個處理。進行了邊際產量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將高產高效和培肥地力綜合考慮,尋求出優化施肥和栽培方案。高產高效且培肥地力的年畝凈產值為450-500元,其純N、純P2O5用量分為26.7公斤/畝、10.1公斤/畝。在播期較晚的情況下,魯麥14號適宜畝播種苗18-19萬株,掖單4號實收密度為5393-6055株/畝。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經試驗和計算機模擬尋優設計了五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轉試驗,小麥玉米高產高效年凈產值900-1300元。栽培措施為:小麥澆水3次,播種密度20.4-20.7萬株/畝,玉米栽植密度為4908-4953株/畝;全年有機肥用量為703-742公斤/畝,純N用量為25.6-27.6公斤/畝,純P2O5用量為9.0-9.3公斤/畝。研究了水、密度、有機肥、氮肥、氮肥五因素之間的交互關系,排出了在不同地力和降水條件下各因素對產量的影響順序。該技術在山東的德州、陵縣推廣面積740萬畝,獲得經濟效益10194.5萬元。2000年12月通過了專家鑒定,達國內領先水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