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麥黑穗病是怎樣發生的?(1)小麥腥黑穗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厚垣孢子附著種子表面或混入糞肥、土壤內越夏、越冬,小麥播種后發芽時,病菌厚垣孢子也即萌發,形成先菌絲,產生擔孢子。由性別不同的擔孢子在先菌絲上結合,然后萌發為雙核侵染絲。雙核侵染絲由芽鞘侵入麥苗并到達生長點,菌絲隨小麥生長而生長,以后侵入分化的幼穗,抽穗后破壞花器形成病粒,又產生厚垣孢子。小麥收獲脫粒時,病菌孢子粘附在健全種子表面。用病殘體漚肥,在通常溫度條件下,孢子不會死亡;用有病麥秸、麥糠等飼養牲畜,通過牲畜腸胃隨糞便排出的病菌孢子亦不會死亡,使糞肥帶菌。小麥收獲時,病粒掉落田間或小麥脫粒打場時病菌孢子揚到附近田內,可使土壤帶菌。種子帶菌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在土糞與種子同時播種的地區,糞肥帶菌也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在小麥幼芽鞘未出土前,病菌侵入不必經過傷口,但在第1葉展開后就一定經過傷口才能侵入。凡后期侵入的菌絲,只能到達后來的新生蘗芽生長點,所以只有后生的分蘗上產生黑穗。病菌侵入的適溫為9~12℃。溫度較低,一方面有利于病菌侵入,另一方面由于麥苗出土慢,又增加了病菌的侵染機會,發病較重。土壤濕潤(含水量40%以下)對孢子萌發有利。土壤太干燥,水分不足,或土壤太濕,缺少氧氣,都不利于孢子的萌發。播種過晚或過深,出苗慢,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加重了危害。(2)小麥稈黑粉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厚垣孢子團沾附在種子表面,或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或混入糞肥內越夏、越冬。土壤帶菌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病種子、帶菌肥料也可傳播。小麥播種后,病菌孢子在種子發芽出土前侵入幼芽葉鞘,并進入生長點。隨小麥生長、發育而進入葉片、葉鞘和莖稈,在病組織表皮下形成孢子堆,產生大量厚垣孢子團,翌年春季出現癥狀。病菌侵入麥苗,以幼芽鞘長1~2毫米時最易受感染,芽鞘長度超過4厘米時,病菌即難侵入。病菌侵入適宜土溫為14~21℃。土壤濕度影響適宜侵入的溫度范圍,土壤較干的情況下為10~20℃,土壤相對溫度40%時為11~15℃,土壤相對濕度60%時為10℃左右。土壤干旱、瘠薄,施肥不足等延遲麥苗出土,有利于病菌侵染,故病重,反之,促進麥苗出土,就可減輕病害的發生。(3)小麥散黑穗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帶菌種子是病害傳播的唯一途徑。種子內的病菌菌絲潛伏在種子胚部。種子發芽時潛伏的菌絲也開始萌動,發展到幼苗的生長點,并隨寄主發育向上生長。麥苗發育到2~3節時,菌絲體進入穗原基,到小麥孕穗期間,菌絲體在小穗內迅速發展,破壞花器,形成厚垣孢子。小麥揚花季節,正值厚垣孢子成熟,孢子借風力傳送到健花的柱頭上。當柱頭剛剛裂開并有濕潤的分泌物時,孢子即萌發并產生侵染絲經由柱頭侵入子房,以休眠菌絲狀態在種胚內進行休眠。小麥揚花期間的氣候,對散黑穗病的侵染有很大的影響。微風有利于孢子傳播。空氣濕度大,多霧或經常下小雨,則有利于孢子傳播。當年種子帶菌率很高,次年發病就重。大雨易將孢子淋落土中,失去侵染機會;如果氣候干燥,孢子難于發芽,當年種子帶菌率很低,第二年發病就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