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地處全國北部冬麥區范圍內的冀北平原,冬小麥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但在局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較差,土壤瘠薄,生長季節干旱,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致使生產上存在一定比例的中低產田,較長時間以來,單產水平未能顯著提高。以廊坊市為例,冬小麥的常年播種面積在14萬公頃左右,其中的中低產田約占50%,直接影響著單產和總產的提高。單產水平自1997年突破5250kg/公頃以來,一直徘徊不前。為挖掘中低產田的小麥增產潛力,進而全面提高小麥整體生產水平,需要明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1主要問題
經考察,從生產因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土壤和肥力基礎較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地區的長期淺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淺耕的結果,在土壤10cm以下形成了一個堅硬的犁底層,土壤通透性差,根系下扎困難,淺層根多,抗逆性差。同時,肥水大多集中在犁底層之上而不能下滲,致使這一土層肥料的濃度過大,容易引起漚根、燒根等現象。
1.2投入不足據對6.7萬公頃的中低產田統計,平均每公頃投入純氮195kg,五氧化二磷105kg,春季澆水1~2次。與6000kg/公頃以上的高產麥田相比,純氮減少了75kg,五氧化二磷減少了45kg,澆水減少1~2次,最終使得中低產田與高產田單產相差1500kg以上。
1.3種子混雜據調查,目前小麥田的雜種株率高達15%,嚴重地塊達30%。調查表明,雜種株率在5%的麥田,產量比高純度麥田減產10%。
1.4播量過大據統計,冀北冬小麥平均每公頃播種量達300kg,多數地塊播量超過375kg,部分地塊高達525kg。播量過大不僅浪費種子,而且容易引起生育后期倒伏。另外,播量過大,植株個體發育弱,成穗率低,穗層不整齊,穗粒數少。
2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在對考察資料進行分析后,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2.1大力培肥地力,改善生產條件廣辟肥源,重施有機肥,加強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農田肥料建設,大力培肥地力。一般底施優質粗肥45立方米/公頃,以肥促根,以根調水。培肥地力的原則以治薄為主。除重施有機肥外,還要增施化肥,即每公頃二銨300~375kg,硫酸鉀150kg,硫酸鋅15kg作底肥。在澆拔節水的同時,一次性追施尿素225~300kg,以起到氮磷平衡、綜合培肥地力的作用。
2.2加強節水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力求做到排灌渠系配套,機具配套,實行渠道襯砌,安裝地下管道和移動式塑料軟管、噴灌等設施,擴大灌溉面積。在小麥生育過程中,根據天氣情況、土壤墑情和麥株生長狀況,在培育冬前壯苗、澆好凍水的基礎上,返青后至成熟前澆好關鍵性的幾水,如拔節水、揚花灌漿水等,避免“卡脖旱”,增粒、增重。
2.3擴大深耕面積,提高小麥抗逆能力在現有條件下,可2~3年深耕一次,逐步改善耕層結構,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小麥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4提高種子純度首先要認識“雜種穗”的特點。這種穗的穗位高于正常穗,穗小,粒少,粒小,麥收時易落粒,且落粒后有長達3個月左右的休眠期,可與下一年度秋播的正常種子同時出苗,自然競爭力強;其次,對現有的推廣品種進行提純復壯;第三,建立健全統引、統繁、統供的服務體系。對于引進的優良新品種,進行擴繁,作為更新換代的新品種。
2.5適當降低播量據2004~2005年度田間對比,在相同條件下,2004年10月5日播種的麥田,225kg/公頃與450kg/公頃的播量相比,個體發育健壯,單株成穗率高,穗層整齊,群體結構合理,平均穗粒數多5~6個,單產提高15%。結合冀北冬小麥種植地區近些年來暖冬的氣候特點,9月28日至10月8日可視為適宜播期。高產麥田的播量以180~225kg/公頃為宜;對于中低產田,播量可適當增至255kg/公頃。10月8日以后播種的麥田每晚播1天播量增加7.5kg/公頃,但最多不超過300kg/公頃。
在冀北冬小麥種植地區,因地制宜地針對主要問題采用相應對策,可望中低產田的產量躍上新臺階,并將提升冬小麥的總產水平。
以上也可供北部冬麥區小麥生產參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