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該項技術由山西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發明,1996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全蝕病是小麥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該病的防治應圍繞增強寄主的抗病力,促進病原菌自然消亡,加速病害衰退進程,壯大土壤有益菌群,控制病菌侵染五個方面進行技術實施。由于不同田塊的病勢增長速度差異較大,在生產上應分類開展防治。?
1.輕病田(白穗率20%以下)選用對全蝕病有一定耐性的品種,在畝施有機肥4000公斤的基礎上,每畝增施尿素22公斤(折合純N10公斤),過磷酸鈣89.3公斤(折合P?2O?513公斤)。小麥播種前將以上化肥與高效多元復配劑MF1.5公斤混勻,堆放2天后施入土壤。播種時,用羥銹寧或立克秀拌種(100公斤種子用25%羥銹寧干拌種粉劑150克,或20%立克秀濕拌種100~150克)。小麥三葉期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畝噴藥液量75公斤。采用以上措施后,病田白穗率可壓低到0.58%,相對防病效果為98.2%,比生產對照增產73.4%。?
2.中度病田(白穗率20%~60%)采取小麥與雙子葉作物輪作的方法,促使病菌自然消亡。在冬麥區,與小麥適宜輪作的防病種植模式有:①小麥―復播豆類或芝麻或油葵→棉花→小麥;②小麥―復播棉花→春播棉花→小麥;③小麥―復播豆類或油葵→油菜→復播棉花→小麥。該類病田經一年輪作后,全蝕病白穗率可降低到70%,輪作兩年后白穗率可下降到30%左右。在生產中最好實行一年以上的輪作制。?
3.重度病田(白穗率60%以上)對于此類病田,可通過人為的措施加速和促進全蝕病衰退現象的早日到來。方法上,應通過合理的營養配比和使用高效多元復配劑MF來實施。施肥種類、用量等同輕病田。重病田采用此項措施后,在一年內即可將重病田改造為衰退田,其白穗率為?3.6?%,相對防病效果和增產率依次達84.1%和66.1%。一旦出現病害衰退的田塊,要連續種植小麥,特別珍惜衰退現象的持續利用。經連年觀察,促進衰退后的田塊,白穗率一直控制在1%左右,畝產小麥300公斤以上。?
該項防治體系在我國北方冬麥區的全蝕病發生地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