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又稱黃化萎縮病。我國山東、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陜西、甘肅、西藏等省區時有發生。一般發病率10%―20%,嚴重的高達505。通常在田間低洼處或水渠旁零星發生。該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現癥狀不同。苗期染病病苗矮縮,葉片淡綠或有輕微條紋狀花葉。返青拔節后染病葉色變淺,并現黃白條形花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從旗葉葉鞘旁拱出,彎曲成畸形龍頭穗。染病較重的各級病株千粒重平均下降75.2%。
病原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rium.,ShawetNarasimhanvar.triticinaWang&Zhang,J.YunnanAgr.又稱孢指疫霉小麥變種,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從寄主表皮氣孔中伸出,常成對,個別3根,粗短,不分枝或少數分枝,頂生3―4根小枝,上單生孢子囊。包子檸檬形或卵形,頂端有1乳頭狀突起,無色,頂部壁厚,大小66.6―99.9×33.3―59.9(μm),成熟后易脫落,基部留一鏟狀附屬物。起初菌絲體蔓生,后細胞組織中細胞變形,形成淺黃色的卵孢子。初期結構模糊,后清晰可見成熟卵孢子球形至橢圓形或多角形,大小43.5―89.1×43.3―88(μm),卵孢子壁與藏卵器結合緊密。一般癥狀出現后3―6天,即可檢測到卵孢子。葉片上葉肉及
莖稈薄壁組織中居多,根及種子內未見,穗部穎片中最多。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內的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在水中經5年仍具發芽能力。一般休眠5―6個月后發芽,產生游動孢子,在有水或濕度大時,萌芽后從幼芽侵入,成為系統性侵染。卵孢子發芽適溫19―20℃,孢子囊萌發適溫16―23℃,游動孢子發芽侵入適宜水溫為18―23℃。小麥播后芽前麥田被水淹超過24小時,翌年3月又遇有春寒,氣溫偏低利于該病發生,地勢低洼、稻麥輪作田易發病。
防治方法(1)實行輪作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谷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2)健全排灌系統嚴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發現病株及時拔除。(3)藥劑拌種播前每50kg小麥種子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150g(有效成分為25―37.5g)加水3kg拌種,晾干后中。必要時在播種后噴灑0.1%硫酸銅溶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2%克露(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劑800倍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