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又稱腥烏麥、黑麥、黑疸。病癥主要有現在穗部,一般病株較矮,分蘗較多,病穗稍短且直,顏色較深,初為灰綠,后為灰黃。穎殼麥芒外張,露出部分病粒(菌癭)。病粒較健粒短粗,初為暗綠,后變灰黑,包外一層灰包膜,內部充滿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魚腥味的氣體,故稱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種,一種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麥網腥黑僂菌,另一種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稱小麥光腥黑粉菌,有報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稱小麥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發生。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小麥網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內,外包果皮,與種子同大,內部充滿黑紫色粉狀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淺灰褐色至深紅褐色,大小14―20μm,具網狀花紋,網眼寬2―4μm。小麥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橢圓形,有的長圓形至多角形,淺灰色至暗欖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麥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為暗黃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淺黃色至淺棕色,大小14―18μm,具網紋,網脊高2―3μm,網目直徑3―4.5μm,有的可達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膠質鞘。主要引致小麥矮腥黑穗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種子外表或混入糞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當種子發芽時,厚垣孢子也隨即萌發,厚垣孢子先產生先菌絲,其頂端生6―8個線狀擔孢子,不同性別擔孢子在先菌絲上呈“H”狀結合,然后萌發為較細的雙核侵染線。從芽鞘侵入麥苗并到達生長點,后以菌絲體形態隨小麥而發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壞花器,抽穗時在麥粒內形成菌癭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麥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發,有機肥浸出液對其萌發有刺激作用。萌發適溫16―20℃。病菌侵入麥苗溫度5―20℃,最適9―12℃。濕潤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發和侵染。一般播種較深,不利于麥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機會,病害加重發生。
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常年發病較重地區用2%立克秀拌種劑10―15g,加少量水調成糊狀液體與10kg麥種混勻,晾干后播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銹寧)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羥銹寧)、0.2%的40%福美雙、0.2%的40%拌種雙、0.2%的50%多菌靈、0.2%的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銹靈等藥劑拌種和悶種,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對帶菌糞肥加入油粕(豆餅、花生餅、芝麻餅等)或青草保持濕潤,堆積一個月后再施到地里,或與種子隔離施用。(3)農業防治春麥不宜中過早,冬麥不宜播種過遲。播種不宜過深。播種時施用硫銨等速效化肥做種肥,可促進幼苗早出土,減少侵染機會。冬麥提倡在秋季播種時,基施長效碳銨1次,可滿足整個生長季節需要,減少發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