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蘗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抽穗后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于拔起。在莖在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后顏色加深呈黑膏藥狀,上密布黑褐色顆粒狀子囊殼。該病與小麥其他根腐型病害區別在于種子根和次生根變黑腐敗,莖基部生有黑膏藥狀的菌絲體。
病原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graminis(Sacc.)Walker稱禾頂囊殼禾谷變種和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ervar.tritici(Sacc.)Walker稱禾頂囊殼小麥變種,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在自然條件下不產生無性孢子。小麥變種(G.g.t)的子囊殼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莖基部葉鞘內側的菌絲束上,燒瓶狀,黑色,周圍有褐色菌絲環繞,頸部多向一側略彎,有具緣絲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71×297―505(μm),子囊殼在子座上常不連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內,早期子囊間有擬側絲,后期消失,棍棒狀,無色,大小61―102×8―14(μm),內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絲狀,無色,略彎,具3―7個假隔膜,多為5個,內含許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絲栗褐色,隔膜較稀疏,呈銳角分枝,主枝與側枝交界處各生一個隔膜,成“A”形。在PDA培養基上,菌落灰黑色,菌絲束明顯,菌落邊緣菌絲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養易產生子囊殼。對小麥、大麥致病力強,對黑麥、燕麥致病力弱。禾谷變種G.g.g.)的子囊殼散生于莖基葉鞘內側表皮下,黑色,具長頸和短頸。子囊、子囊孢子與小麥變種區別不大,唯子囊孢子一頭稍尖,另一頭鈍圓,大小67.5―87.5×3―5(μm),成熟時具3―8個隔。在大麥、小麥、黑麥、燕麥、水稻等病株的葉鞘、芽鞘及幼嫩根莖組織上產生大量裂瓣狀附著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養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氣生菌絲絨毛狀,菌落邊緣的羽毛狀菌絲不向中心反卷,不易產生子囊殼。對小麥致病力較弱,但對大麥、黑麥、燕麥、水稻致病力強。該菌寄主范圍較廣,能侵染10多種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小麥全蝕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該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引種混有病殘體種子是無病區發病的主要原因。割麥收獲區病根茬上的休眠菌絲體成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麥區種子萌發不久,夏病菌菌絲體就可侵害種根,并在變黑的種根內越冬。翌春小麥返青,菌絲體也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生長,向上擴展至分蘗節和莖基部,拔節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節,由于莖基受害腐解病株陸續死亡。在春小麥區,種子萌發后在病殘體上越冬菌絲侵染幼根,漸賂上擴展侵染分蘗節和莖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漿期出現白穗,遇干熱風,病株加速死亡。小麥全蝕病菌較好氣,發育溫限3―35℃,適宜溫度19―24℃,致死溫度為52―54℃(溫熱)10分鐘。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一般土壤土質疏松、肥力低,堿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于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