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學名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同翅目,蚜科。分布全國各地。
寄主小麥、大麥、燕麥、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
為害特點麥二叉蚜常在麥類葉片正、反兩面或基部葉鞘內外吸食汁液,致麥苗黃枯或伏地不能拔節,嚴重的麥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響產量,此外還可傳帶小麥黃矮病。
形態特征無翅孤雌蚜體長2.0mm,卵圓形,淡綠色,背中線深綠色,腹管淺綠色,頂端黑色。中胸腹岔具短柄。額瘤較中額瘤高。觸角6節,全長超過體之半,喙超過中足基節,端節粗短,長為基寬的1,6倍。腹管長圓筒形,尾片長圓錐形,長為基寬的1.5倍,有長毛5―6根。有翅孤雌蚜體長1.8mm,長卵形。活時綠色,背中線深綠色。頭、胸黑色,腹部色淺。觸角黑色共6節,全長超過體之半。觸角第3節具4―10個小圓形次生感覺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脈二叉狀。
生活習性麥二叉蚜生活習性與長管蚜相似,年生20一30代,具體代數因地而異。冬春麥混種區和早播
冬麥田種群消長動態:秋苗出土后開始遷入麥田繁殖,3葉期至分蘗期出現一個小高峰,進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麥田殘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麥上繁殖幾代后,有的以無翅胎生雌蚜繼續繁殖,有的產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麥田繁殖擴展,4月中旬有些遷入到春麥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現為害高峰期,并可引起黃矮病流行。麥二叉蚜在10―30℃發育速度與溫度正相關,7℃以下存活率低,22℃胎生繁殖快,30℃生長發育最快,42℃迅速死亡。該蚜蟲在適宜條件下,繁殖力強,發育歷期短,在小麥拔節、孕穗期,蟲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達萬頭以上。
防治方法同麥長管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