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該病包括冠銹、稈銹和條銹3種,遍布國內外燕麥種植區我國前兩種受害重,且偏南燕麥區受害重。燕麥冠銹病主要發生在燕麥生長的中后期,病斑生在葉、葉鞘及莖稈上。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橙黃色橢圓形小五,后病斑漸擴展出現稍隆起的小瘡胞,即夏孢子堆。當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散發出夏孢子。后期燕麥近枯黃時,在夏孢子堆基礎上產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圖左)
燕麥稈銹病夏孢子堆生在稈、葉和葉鞘上,長橢圓形,后期包被破裂。東北、內蒙古個別年份發病普遍且嚴重。
病原燕麥冠銹病菌為Pucciniacoronataf.sp.avenaeEriess稱禾冠柄銹菌燕麥;停欢掍P病菌為Puccinia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稱禾柄銹菌燕麥變種。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禾冠柄銹菌能侵染多種禾本科植物,且寄生性差異明顯。據此,有關專家把它分做10個變種,其中侵染燕麥的為P.coronata.f.sp.avenaeErikss稱禾冠柄銹菌燕麥;。性孢子生于鼠李屬植物的葉面,銹孢子器生于葉背,夏孢子堆生于燕麥葉背,橢圓形至長條形,大小1.2―2.0×0.8―1.2(mm)。夏孢子淺黃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8―25×15―21.3(μm),壁外具細刺,無側絲。冬孢子堆生在葉背,橢圓形,大小0.6―1.1mm,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雙細胞,棍棒狀,大小33―62×14―25(μm),頂端具指狀突起3―7個,狀似皇冠,因此稱為冠銹病。禾柄銹菌把寄生在燕麥、鴨茅等少數禾草上的稈銹菌定名為P.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稱為禾柄銹菌燕麥變種或燕麥稈銹菌。性孢子器生于小檗葉的兩面,銹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黃色斑點的背面,夏孢子堆生在燕麥稈、葉或葉鞘上,長橢圓形,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有細刺,淺褐色,大小18―40×15―25(μm),具芽孔4個。冬孢子堆黑色,橢圓形;冬孢子雙胞,棍棒狀,頂部隆起或近圓形,大小28―64×14―24(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兩種燕麥銹病流行規律與小麥銹病相似。在貴州、云南則以夏孢子階段進行重復侵染,完成整個周年侵染循環;在山區或云貴高原,其發生期隨海拔高度上升而延遲;低溫地區始發于4月上旬,5月中、下旬進入盛發期;海拔2000m以上地區推遲20―30天。
防治方法(1)選育抗病品種如內蒙古的永465,引進的哈里曼、海蒙、羅瑟爾、加拿大西部3號、蓋密涅、加利、羅德納等。此外哈里曼、永456、73―10等抗稈銹。(2)提前播種,使大田銹病盛發期處在燕麥的生育后期,可減少損失。(3)大田銹病始發期和始盛期及時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20%敵銹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1―2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