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又稱條紋葉枯病。分布在我國各燕麥產區。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灰綠色,大小1―2×0.5―1.2(mm),后漸變為淺褐色至紅褐色,邊緣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較寬的黃色暈圈,后期病斑繼續擴展達7―25×2―4(mm),系不規則形條斑。嚴重時病斑融合成片,從葉尖向下干枯。在我國南方燕麥區,該病常與銹病混合發生,對產量影響較大。
病原Drechsleraavenae(Eidam)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avenae(Eidam)稱燕麥德氏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PyrenophoraavenaeEidamItoetKuib.稱燕麥核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1―4根,單生或叢生,具3―8個隔膜,大小65―210×65―12(μm);分生孢子圓柱狀,兩端圓,淺黃褐色,具3―9個橫隔膜,臍明顯內凹,大小65―130×15―20(μm)。子囊座燒瓶狀,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狀,大小250―400×35―45(μm),內含2―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圓形,具3―6個橫隔膜,1―4個縱隔膜,淺黃褐色,大小45―70×15―25(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云南、貴州一帶病菌以袍子囊、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上或病種子上越冬。翌年春天產生分生孢子從幼嫩組織侵入,發病后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土溫低、濕度高,苗期易發病,生長期天氣潮濕發病重。
防治方法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于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