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學名Haplothripstritici(Kurdjumov)纓翅目,管薊馬科。別名小麥皮薊馬、麥簡管薊馬。分布在新疆、甘肅等省。
寄主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向日葵、薄公英、狗尾草等。
為害特點成、若蟲為害小麥花器,乳熟灌漿期吸食麥粒漿液,致麥粒灌漿不飽滿或麥粒空秕。此外還為害小穗的護穎和外穎。受害穎片皺縮或枯萎,發黃或呈黑褐色,易遭病菌侵染,誘發霉爛或腐敗。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5―2.2mm,體黑褐色,翅2對,邊緣具長纓毛,前翅無色,僅近基部較暗。頭略呈方形,3個單眼呈三角形排列在復眼間。觸角8節,第3節長是寬的2倍,第3、4、5節基部較黃。腹部末端延長成管狀,叫做尾管。卵長約0.45mm,長橢圓形,黃色。若蟲無翅,初孵若蟲淺黃色,后變橙紅色,觸角、尾管黑色。前蛹較2齡若蟲短,淺紅色,翅芽顯露。偽蛹觸角伸向頭兩側,翅芽增長,色深。
生活習性年生1代,以若蟲在麥根或場面地下10cm處越冬。翌年日均溫8℃時開始活動,約5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羽化,6月上旬進入羽化盛期,羽化后進入麥田,在麥株上部葉片內側葉耳、葉舌處吸食汁液,后從小麥旗葉葉鞘頂部或葉鞘縫隙處侵入尚未抽出的麥穗上,為害花器,有時一個旗葉內群集數十頭至數百頭成蟲,待穗頭抽出后,成蟲又轉移到未抽出或半抽出的麥穗里,成蟲為害及產卵時間僅2―3天。成蟲羽化后7―15天開始產卵,把卵產在麥穗頂端2―3個小穗基部或護穎尖端內側,卵排列不整齊,卵期6,5―8.4天。7月上旬冬麥收獲時,部分若蟲掉到地上,就此爬至土縫中或集中在麥捆或麥堆下,大部分爬至麥茬叢中或葉稍里,有的隨麥捆運到麥場越夏或越冬。新墾麥地、春小麥及晚熟品種受害重。
防治方法(1)合理輪作倒茬。(2)適時早播,躲過為害盛期。(3)秋季或麥收后及時進行深耕,清除麥場四周雜草,破壞其越冬場所,可壓低越冬蟲口基數。(4)在小麥孕穗期,大批薊馬成蟲飛到麥田產卵時,及時噴灑20%丁硫克百威乳油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8%愛比菌素乳油、10%除盡乳油2000倍液,667m2噴對好的藥液75kg。(5)在小麥揚花期,注意防治初孵若蟲。可噴灑2.5%保得乳油25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有效成分28,或44%多蟲清乳油每667m230ml,對水60kg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