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新麥18是新鄉市農科院采用有性雜交,系譜法選擇育成的強筋高產小麥新品種,親本組合為(C5/新鄉3577)×豫麥69。2003年通過河南省審定,審定號為豫麥2003008;2004年通過國審,國審號為2004005。
一、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健壯,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節略慢,但兩極分化快。株高75厘米左右,抗倒力較強,株型緊湊,旗葉短寬、挺直。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籽粒白色,角質,商品性較好。穗較大,穗勻,小穗排列緊,結實性好,每小穗結實3-4粒。產量三要素協調,畝成穗38萬左右,穗粒數38粒左右,千粒重38克左右。
二、品質分析:2003年國家區試混合樣品質鑒定結果:粗蛋白15.2%,濕面筋32.7%,沉降值41.1ml,形成時間4.2min,最大抗延阻力286EU,拉伸面積68cm2,是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14個參試品種中唯一達到強筋小麥標準的品種。
三、抗病性:經接種抗病性鑒定:條銹病免疫,中抗葉銹病和稈銹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抗赤霉病,耐濕,抗高溫,落黃好,抗逆性強。
四、適應性:經試驗示范試種,新麥18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及河北邯鄲以南等中高產水平高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五、產量表現:2002-2004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冬水組區試2年和1年試驗,2003年區試平均產量482.7kg/667m2,比對照豫麥49增產5.49%,達極顯著水平,居參試品種第3位;2004平均產量558.3kg/667m2,比對照豫麥49增產3.16%,居參試品種第2位。2004-2006年參加阜陽市農委、阜陽市種子管理站組織的小麥新品種試驗,2004年七個半冬性品種中,新麥18產量498kg/667m2,比對照豫麥18增產4.6%,居第二位,2005年九個半冬性品種中,新麥18產量為478kg/667m2,比對照豫麥18增產5.7%,居第一位。2006年在阜南、太和、利辛、潁上等十多個縣市區種植面積達10多萬畝,由于出苗后天氣持續干旱,次生根發育遲緩,加之氣溫驟降,造成部分田塊凍害,但平均產量仍在448kg/667m2,表現出高產、穩產、抗病、廣適應性等特點。
六、高產栽培技術:
1、精細整地,施足底肥:高水肥田塊每667m2施純氮13-18kg,五氧化二磷8-10kg,氧化鉀10-12kg作基肥。整地要求深耕細耙,做到上虛下實,平整無坷垃。
2、足墑適時適量播種:播種時要求土壤水分適宜,底墑充足,耕作層土壤含水量占田間持水量的70%。我市適宜播期10月10-20日,播量以每667m212-15kg,,高水肥田塊以每667m210-12kg為宜,超過適播期或水肥條件差,整地質量不好,出苗困難的田塊可適當加大播種量。
3、加強田管:高產田在小麥返青起身階段,一般不施肥、澆水,以控為主。在小麥拔節期莖基部第一節間固定,第二節間伸長,幼穗發育進入藥隔形成期,每667m2追施尿素7.5-10kg,可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增加千粒重,同時在小麥拔節至孕穗期每667m2用40%氧化樂果80-100g加15%粉繡寧粉劑100g兌水20-30kg噴霧,可防治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銹病及麥蚜麥蜘蛛,以確保有正常的光合面積,為高產奠定基礎。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等多種病害易感染時期,也是蚜蟲、麥葉蜂、粘蟲等蟲害重疊發生時期,以每667m2用20%三唑酮乳油50ml,40%多菌靈膠懸劑100ml,40%氧化樂果80-100g,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20-30kg噴霧可達到防病、防蟲、防早衰的目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