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產量指標
關中灌區畝產400~450公斤;陜南平壩灌區畝產350~400公斤。二、基礎條件
1.土壤肥力。活土層25厘米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速效氮含量50ppm以上,速效磷含量20ppm以上,速效鉀150ppm以上。耕作層土壤容重1.2~1.4。
2.灌溉條件。渠、井雙配套。用水高峰期能確保有電、有水,全田均能灌水到位,土地平整,坡降低于0.3%。
3.選用良種。品種的生態型適應當地生態條件,是高產穩產基礎。關中地區冬性品種宜選用陜229或西農88、小偃6號,半冬性品種宜選用咸農151選系173、08、綿陽19、西農881、西農1376。漢中、安康宜選用春性品種綿陽19、綿陽20、南引89、川育8號、漢引869等。三、產量結構指標
按當地生態條件和小麥幼苗、器官、籽粒的形成條件,對產量結構的主攻目標,關中地區以畝穗數、穗粒數為主,兼增粒重;陜南地區以畝穗數為主,兼增穗粒數和粒重。多穗型品種陜229、西農88、西農881、小偃6號,畝成穗數40~45萬,穗粒數26~28粒,千粒重39~40克。
大穗型品種,咸農151選系、西農1376,畝成穗穗數35~40萬,穗粒數35~38粒,千粒重38~42克;綿陽19號、綿陽20號,畝成穗數30~35萬,穗粒數36~40粒,千粒重38~42克。四、長相指標
1.冬前壯苗標準。冬前基本達到安全越冬葉齡指標,幼穗分化進入單棱初期,冬性品種7葉1心,半冬性品種6葉一心,春性品種5葉1心。
陜229等多穗型品種,單株分蘗5~6個,3葉以上大蘗3~4個,單株次生根9~10條。
咸農151等大穗型品種,單株分蘗4~5個,3葉以上大蘗2~3個,單株次生根7~8條。
綿陽19號、綿陽20號、單株分蘗2個,3葉以上大蘗1-1.5個,單位株次生根7~8條。
越冬綠葉率高,生長點積累糖分多,有凍干葉尖,無凍死葉片,以較好的綠色體越冬。
2.群體動態標準。分蘗力強的多穗型冬性品種,畝基本苗12~15萬,冬前群體70~80萬,春季最大群體100萬。
咸農151等大穗型品種,畝基本畝14~17萬,冬前群體50~60萬,春季最大群體60~70萬。
綿陽19、20號,畝基本苗16~18萬,冬前群體40~50萬,春季最大群體50~60萬。
3.葉面積系數。冬前為1.2~2.0,拔節期為3.5~4.0,挑旗期最大為5.5~6.0,抽穗期不低于4.1~5.0。五、栽培技術措施
1.精細整地,培肥地力。前作收后,要及時深耕,翻后隨即耙耱,做到土細疏松,上虛下實。陜南水田水稻蠟熟期即放水曬田,水稻收獲后淺耕滅茬,分墑后及時耙碎土塊。根據前茬地力地基礎,進行科學配方施肥,按產量指標培肥地力,一般畝施有機肥0.5~0.6萬公斤,施純氮10.5~12.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7~10.5公斤。計劃總施肥量的全部土肥、磷肥和70~80%的氮肥結合播前整地一次施入,15~20%左右的氮肥結合冬灌施入,剩余部分春季追施,氮、鉀肥爭取返青后至春分蘗期全部施入,拔節后不再施氮肥。
2.備好種子。種子要精選,要求種子籽粒飽滿,大小一致,無蟲蛀、無霉變、無損傷,先晾曬。種子發芽率和純度要求達到96%以上。
3.藥劑拌種。地下害蟲每畝在1000~2000頭的田塊,采用半量拌種即5公斤種子用10克一六○五或5克辛硫磷兌水0.35-0.4公斤,配成藥液,噴灑在麥種上,攪拌均勻后堆悶10小時,再與5公斤未拌藥和種子混合均勻,即可播種。地下害蟲每畝2000頭以上的田塊,應采用全量拌種。對抗散黑穗病較差的品種,要用千分之一的粉銹寧拌種。
4.適時播種。按葉齡定積溫,按積溫定播期的方法,確保最佳播期。冬性品種冬前氣溫降至0℃以前,≥0℃逐日積溫達到620~640℃的日期或日平均氣溫連續三日穩定下降到16~18℃時為適宜播期,一般關中西部是9月28日至10月3日,關中東部是10月1日至10月5日,陜南平壩區是10月10日至10月15日;弱冬性品種≥0℃的逐日積溫達到580~600℃或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14~16℃時為適宜播期,一般關中西部是10月3日至10月8日,關中東部是10月5日至10月10日,陜南平壩區是10月12日至10月17日;偏春性品種≥0℃的逐日積溫達到450-500℃或日平均氣溫穩定到12~14℃時播種為宜,一般關中為10月15日至10月20日,陜南為10月18日至10月23日。
5.適量播種,規格播種。用"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方法,做到適量播種,提高播種技術和質量,做到播種深淺一致,下籽均勻,無斷條,無漏播,無重播,播行端直。播種方式:三密一稀種植,三行麥占30厘米,空行占30厘米;二密一稀種植,窄行10厘米,寬行25厘米,要求做到行距規格。播后要耱平地面,做到地平無土塊,無根茬,土壤疏松,四角播到及時豁渠打畦。畦寬2米左右,畦長20-30米,畦埂高10~12厘米,引水渠暢通,為冬春灌創造良好條件。
6.及時查苗補苗,補缺疏稠撮、達到苗全、苗勻、苗齊、苗壯。
7.運用葉齡指標促控法進行科學管理。按照葉蘗同伸規律進行促控,使個體健壯,群體合理,產量三要素構成協調。
(1)冬前生長期:主攻早分蘗,多分蘗,分壯蘗,使單株葉片數、分蘗數、三葉大蘗數、次生根達到越冬壯苗標準,壯苗率不低于70%。其主要措施:①小麥進入冬前分蘗至越冬前,要及時追肥、灌水、中耕鋤草、碾壓保墑、促發壯苗。若底墑不足,播后一直無雨,就要抓住主莖二葉一心至幼穗期伸長這一可變營養生長階段,澆灌分蘗水,趁墑及時耙耱保墑、鋤草,爭取冬前達到壯苗指標;②抓好冬灌,當夜凍晝消時,要灌好越冬水,結合灌水畝施尿素5~7公斤;③抓好冬前紅蜘蛛、麥蚜的及時防治。
(2)越冬保苗期:搞好增墑保墑和病蟲防治工作,促根系發育,達到生長點積累糖分多,綠葉率高,安全越冬。
(3)春發莖穗期:抓好五早管理,促春苗早發穩長,控制田間蔭蔽,使莖稈粗壯、幼穗發育大,創造穗大粒多的高產條件。主要措施:①春季小麥管理做到"五早",即早中耕除草,減少無效養分消耗;早碾耱保墑,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早施鉀或氮肥(冬前未追施氮肥時,春季返青后及早追肥,宜早不宜遲),鉀畝施量7-10公斤,氮肥畝施量5-7公斤,促地莖稈粗壯堅實;早防治病蟲害,促植株健壯生長;早采取促控措施,促穗大粒多。②對稠苗進行疏苗間苗,控制群體范圍,保證個體生長健壯,增強抗倒能力。③對旺長苗及時進行深鋤傷根,緩和生長勢,控制旺長,使穩長苗壯,防止倒伏。④對徒長苗要用碾子鎮壓創傷莖葉、緩和生長點,或噴施多效唑,畝用300ppm60公斤水溶液噴霧,控制長勢,增強抗倒能力。⑤病蟲害防治,一要勤檢查,多測報;二要防小治早,控制在初發期。
(4)抽穗灌漿期:認真抓好保墑防病,以達養根保葉,促多花多粒和粒重。主要措施:①根據長相,若后期脫肥,結合灌水可畝施穗肥快尿素2.5~4公斤。②孕穗揚花期,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一次,濃度:尿素2%,磷二鉀0.3%。若揚花10天后,無適量降雨,應灌麥黃水。③認真做好小麥赤霉病、白粉病、吸漿蟲等的測報和防治工作。④徹底拔除和消滅雜草。
(5)成熟收獲期:小麥達到成熟標準,要搶收時收獲,及時脫粒、晾曬,做到豐產豐收。防止失時收獲引起田間發芽,造成損失。籽粒曬干入庫時水分不能高出13%,倉貯要防蟲蛀和霉變。留種田要去雜去劣,單收、單打、單曬、單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