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據了解,小麥白稈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和莖稈,有兩種癥狀類型。一是局部斑點型。病初葉片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草黃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葉鞘上出現方形角斑,中間灰白色,四周褐色,莖稈上也會出現褐色條斑。二是系統性條斑型。病初葉片基部出現與葉脈平行的水漬狀條斑,暗褐色,以后向葉尖擴展,并變成草黃色,病斑邊緣色深,呈黃褐色或褐色,條斑愈合后葉片干枯;葉鞘上的條斑與葉片上的相似,一般從莖節擴展至葉片基部,輕時出現1~2條灰褐色或黃褐色條斑,嚴重時葉鞘枯黃;莖稈上的條斑多出現在穗頸節處,少數出現在穗頸節以下1~2節,癥狀與葉鞘上的相似。上述季林寄來的病株,癥狀與局部斑點型白稈病極為相似。
小麥白稈病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子、病殘體上越冬和越夏。病殘體翻入土中后,上面攜帶的病菌只能存活2個月。病菌生長溫度為0~20℃,最適為15℃,25℃時生長受抑。小麥發病后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釋放,然后侵入其他植株,使病害擴展蔓延。該病流行程度與種子帶菌率高低、小麥品種抗病性、開花至灌漿期溫濕度高低及田間小氣候有關。該病多在四川北部、青海、甘肅及西藏等高寒麥區發生,背陰麥田、溫度偏低、濕度偏大時發病重。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氣溫偏低,該病易流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