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麥吸漿蟲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害蟲,在我國小麥產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小麥吸漿蟲有二種,一為麥黃吸漿蟲,一為麥紅吸漿蟲,二種吸漿蟲每年都發生一代,均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越夏越冬,翌年當10厘米地溫7℃以上時,休眠幼蟲破繭而出,開始活動。
一、影響小麥吸漿蟲發生發展的因素它的發生輕重規律與雨水有關,一般的說4月多雨發生重,反之4月干旱則輕。小麥吸漿蟲對溫濕度有三個敏感期:第一是對溫度的要求,即需要一定的低溫滯育階段如同小麥的春化階段似的。第二當氣溫10℃以上才能解除滯育并活化破繭活動。第三是濕度的敏感期,即活動破繭后需要土壤的一定濕度,否則也不活動,在臨化蛹期,需要短時間高濕度,若不能滿足,則不化蛹而重新結繭,待下年再行活動。由于吸漿蟲對濕度要求嚴格,所以一些河渠兩岸、低洼地、常年灌區、山谷濕地發生重,反之高坡地、陽面地則輕,壤土地重,沙地輕。
小麥品種間對吸漿蟲的危害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不選擇性,二是耐害性,三是抗蟲性。不選擇性是指小麥對害蟲的取食、產卵、隱蔽等沒有吸引力,也就是說吸漿蟲成蟲不愿意飛落。耐害性是指害蟲能侵入危害,但由于小麥的光合作用能力強,很快得到補償,損失不大。抗蟲性是指害蟲取食該植物后,害蟲本身發育不良,死亡數量增加。目前小麥品種對小麥吸漿蟲抗性主要表現在不選擇性,但遺憾的是一些抗蟲品種產量都不高,難以推廣。因此,就小麥生產而言,對小麥吸漿蟲還是以藥物防治為主。
二、防治時機分析過去防治小麥吸漿蟲重點是防治地下幼蟲。方法有效但也存在缺點。所以相對于地表防治幼蟲而言,還是穗期防治比較好。當小麥拔節,幼蟲開始破繭上升;小麥開始孕穗,幼蟲上升到地表過去強調此時防治;小麥進入抽穗期吸漿蟲蛹開始羽化為成蟲,抽穗盛期是吸漿蟲成蟲大量羽化時期,成蟲羽化后一天就交尾產卵,成蟲多選擇已經抽穗而未揚花的麥穗產卵,而且,卵多產在護穎與外穎、小穗與小穗、小穗與穗軸之間。一頭成蟲可以產卵40-60粒,最多達90粒,卵期4-5天,幼蟲孵化后隨即爬至外穎基部,由內外穎縫合處轉入穎殼,附于子房或剛揚花灌漿的麥粒上,以口器銼破麥粒果皮吸允流出的漿液,約20天,幼蟲老熟,小麥接近成熟,幼蟲爬到穎殼外或麥芒上,遇到雨水、風、露水或自動彈落入土表,3天后結圓繭,但也有小結圓繭的裸露幼蟲,鉆入地下l0厘米處居多,但隨著冬天來臨,氣溫降低,幼蟲潛入地下20厘米以下小凍層越冬。
三、施藥方法掌握以上小麥吸漿蟲發生規律,那么防治重點放在穗期上,即小麥齊穗時吸漿蟲成蟲大量飛來產卵,到4-5天后卵孵出幼蟲危害這段時間,是我們進行防治的最佳時期。所用藥劑:①25%農用溴氫菊酯敵殺死3000倍液,②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均可,全部往麥穗上噴灑,藥量一定要充足每畝不少于45公斤藥液,也就是說,藥液一定要流入護穎、外穎、小穗基部等各產卵處,當新孵出幼蟲以口器銼破麥粒果皮處既有藥膜存在,此時蟲體小,抗性弱,一般吸食后不久中毒死亡,達到預期目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