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于今秋天氣持續降雨,低溫寡照,導致秋作物成熟期普遍后移,收獲、騰茬、整地推遲。據氣象部門預報,三秋期間我市還將有明顯降雨過程,將加大機耕和播種的困難,勢必影響到小麥適期播種。針對這一情況,特提供小麥播種關鍵技術如下:
一、抓緊騰茬整地,科學配方施肥
各地要抓緊收秋整地,做到收一塊、騰一塊、耕耙一塊。對于受澇較重的地方,要抓緊排除積水,已排出積水的要抓緊耕作曬墑,為適期播種作好準備。要充分發揮大型機械的作用,搞好秸稈還田、機耕、機耙。要大力推廣平衡施肥。高水肥地塊:種植強筋小麥,每畝施農家肥4000公斤,施純氮10~14公斤、五氧化二磷3~6公斤、氧化鉀5~6公斤;種植中筋小麥和良種小麥,適當減氮、增磷,減少亞硝酸鹽對產品和環境的污染,一般每畝施純氮8~10公斤、五氧化二磷5~7公斤。中低水肥地塊:每畝施農家肥5000公斤左右,施純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鉀8~10公斤。土壤有效鋅低于0.5PPM,每畝施硫酸鋅0.5~1公斤。缺鉀地塊可選用硫酸鉀,能起到補鉀、補硫的雙重作用。強筋小麥增施硫肥可以延長面團穩定時間,增加沉降值,提高蛋白質含量。
二、合理調配品種,實行規模化種植
今年秋作物晚熟,小麥播期推遲。各地要積極調整小麥品種結構,搞好種子調配,滿足農民群眾備播需要。強筋小麥:水肥地以豫麥34為主,擴大示范鄭農16等;丘陵旱地以孟12為主。中筋小麥:水肥地以豫麥49、豫麥58、新麥13等為主,積極擴大示范溫優1號、豫農9901、百農9510、周麥16等新品種(系);丘陵灘旱地以豫麥25為主,搭配種植豫麥41、豫麥2號,試種洛旱2號。晚茬品種以豫麥18-64為主,試種新麥11、偃展4110。在種子生產方面,要選擇豫麥18、偃展4110等市場銷路好的種子品種種植。要改變過去不同品種插花種植和糧食部門混收、混貯的習慣做法,實行品種布局區域化、種植面積規模化、生產技術標準化,提高小麥質量安全水平。要抓好重點鄉鎮和萬畝連片方,每個鄉鎮種植品種不超過2個,基本形成一村一品、千畝成方、萬畝連片的種植格局。
三、力爭適時播種,保證麥播質量
要根據品種特性,合理確定播期。溫麥系列等半冬性品種要掌握在10月5日~15日播種,豫麥34等弱春性品種嚴格掌握在10月15日~20日播種。要使用機播或精播耬播種,保證播種質量。在適宜播期內,一般地塊溫麥系列等半冬性品種畝播6~7公斤,豫麥34等弱春性品種畝播7~9公斤,晚播麥田應在選用弱春性品種的基礎上,增施肥料,增大播量(10月20日以后每晚播一天,每畝播量增加0.5公斤)。
四、搞好種子、土壤處理,確保苗全苗壯
要搞好麥播期病蟲草綜合防治,重點是地下害蟲的防治工作。一是要抓好種子包衣技術的推廣。二是搞好藥劑拌種。對未采用種子包衣的,要因地制宜進行藥劑拌種,對地下蟲、小麥吸漿蟲重發地塊,選用40%甲基異柳磷與水、種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勻,堆悶2~3小時后播種,或用50%辛硫磷乳油以1∶50~100∶500~1000的藥、水、種比例拌種,對蠐螬、螻蛄、金針蟲均有較好防效。選用12.5%禾果利100~200克,加清水10公斤稀釋,與100公斤種子拌勻后晾干播種,對小麥紋枯病、黑穗病、根腐病、葉枯病等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三是搞好土壤處理。用3%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顆粒劑,每畝2~2.5公斤,犁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翻入土中。對野燕麥發生區,在小麥播后苗前,每畝用40%燕麥畏400克,加水40~50公斤均勻噴灑地表,并及時淺耙2~3遍混土,進行土壤封閉。四是示范、推廣生物藥劑。對地下蟲害重發地塊,選用新型生物制劑乳狀菌或白僵菌每畝1.5公斤進行土壤處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