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GS豫麥34號原名為鄭農7號,是鄭州市農林科研所于1982年,以[矮豐3號×(孟201×牛株特)]為母本,豫麥2號為父本,經雜交和系統選育而成的優質小麥新品種。
特征特性GS豫麥34號屬弱春性,芽鞘黃綠色,幼苗直立,葉色淡綠,根系較發達。生長健壯,莖稈較粗,成株期株型較緊湊,莖葉臘質重。分蘗成穗率高,株高80cm左右,穗長方形,長芒,白殼。屬多穗大粒型,穗長7~l0cm,每穗小穗16~18個,穗粒數則因水肥條件而異,一般中等水肥條件下,穗粒數為28~30粒,穗粒重1.26~1.35g,千粒重45g左右;在高水肥條件下,平均穗粒數為36粒左右,穗粒重1.62g左右,千粒重47~50g;籽粒呈橢圓形、白粒、角質,容重802g/l。經多年人工誘發鑒定和異地鑒定表明,除在生青后期在偏施氮肥或施肥過晚的情況下易感染葉枯病外,兼抗銹病、白粉病、根腐病、紋枯病,具有水平抗性。GS豫麥34號耐肥、耐濕、耐旱、耐瘠和抗倒、抗干熱風。該品種全生育期224.8天,特適于中晚茬種植,是棉花、水稻、紅薯、花生等中晚茬作物最佳配套品種。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75.5~802g/L,粗蛋白(干基)14.03%~16.62%,濕面筋32.1%~35.45%,沉降值45.9~55.5ml,形成時間7.O~10.5min,穩定時間7~13.9min,評價值65~85,面包體積700~840cm3,面包評分75.5~82.8。
GS豫麥34號在中高肥的條件下,產量可穩定在6000~7650kg/hm2。1995~1997年兩年參加全國黃淮南片大區區試均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第一年平均產量7503kg/hm2,第二年平均產量7482kg/hm2,比對照增產5.22%,達顯著水平。如果栽培條件和管理措施得當,產量可穩超7500kg/hm2。
培育者鄭州市農林科研所
地區及技術重施底肥,一般施優質農家肥60000~80000kg/hm2、碳銨600~700kg/hm2、磷肥600~750kg/hm2、或用復合肥600~750kg/hm2。整地要求達到"早、深、凈、細、實、平",并注意保埔。過早播種易形成冬前拔節,遭受凍害,適宜播期以日平均氣溫在12℃~14℃,地表5cm處地溫在13℃~15℃時為宜,鄭州地區以10月15日左右為最佳播期。播前要進行嚴格精選和曬種。在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區,用50%辛硫磷乳油50ml對水3~5kg拌麥種30~50kg,拌后堆悶3~4小時即可播種。適期播種基本苗要求225萬~270萬/hm2,一般播量控制在105kg/hm2,如播期過晚可增加播量。最好用精播樓播種,要求播勻。
田間管理:冬前看苗管理,確保壯苗越冬,旺苗要控,深中耕,不澆越冬水,不追肥;弱苗要促,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結合澆越冬水追尿素90~120kg/hm2,然后中耕,以保溫保墑。該品種春季起身早,應盡早管理,要促弱控旺,提高分蘗成穗率。3月下旬4月上旬要澆好拔節孕穗水,5月上、中旬澆好灌漿水,并進行兩次葉面施肥,用磷酸二氫鉀2.25~3kg/hm2、尿素3.75~7.5kg/hm2對水噴施。該品種易生蚜蟲,生育期內應注意防治,可用50%抗蚜威800~1000倍液120~150kg/hm2噴霧,或用40%氧化樂果800~1000倍液600ml噴霧防治。在蠟熟期及時收獲,收獲過早或過晚均影響產量。
該品種在黃淮地區各類生態條件下均可種植,目前河南省及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省部分縣市均已大量引種,累計面積已逾80萬公頃,特適于高水肥地區和間作套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