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皖麥39(原代號渦88-56)是安徽省渦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于1988年用西矮8號為母本,皖麥16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高產、穩產、優質小麥新品種。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半冬性偏春,中熟,全生育期227~229天。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生長健壯,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穗為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籽粒飽滿,易于脫粒。株高80cm左右,莖稈粗壯,抗倒伏性強,根系活力好,后期生長青秀不早衰,綜合農藝性狀優良,耐旱、抗青干、落黃好。中抗赤霉、白粉病,輕感葉銹、葉枯、紋枯病,抗寒性一般。產量構成三因素較協調,一般畝穗數35萬~37萬,穗粒數33~35粒,千粒重40~44g,年度間穩產性好。該品種1999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粗蛋白15.6%、濕面筋40.6%、干面筋13.2%、沉降值41.4ml、容重796g,品質較好,達到精制級面條、餃子粉標準。
皖麥39經我所1993~1997年試驗,均表現增產,平均畝產量為478.6~598.6kg,比對照豫麥21、博愛7422增產8.7%~15.6%,其中3年試驗產量居首位,增產達極顯著水平。1996年省區試12點9品種匯總,平均畝產418.2kg,比對照增產5%。1997年省區試8點10品種匯總平均畝產479.6kg,比對照豫麥21增產2.1%,名列前位。大面積種植一般畝產400~500kg,如栽培條件和管理措施得當,產量可達550kg以上。
培育者安徽省渦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地區及技術該品種適應范圍較廣,最適宜淮北和沿淮地區畝產450~500kg以上地力水平中晚茬種植。該品種喜肥水,在中高肥地力基礎上種植畝施3000kg優質農家肥的前提下,畝施磷酸二銨20kg,尿素17.5kg,鉀肥10kg,錳、鋅肥各1kg。整地要求深耕細粗,達到土碎地平,上虛下實,播種時要求藥劑拌種、足墑下種,機播,深淺一致,確保一播全苗。要適期播種,過早播種易形成冬前拔節,遭受凍害。適宜播期:淮北北部10月1O~25日,中部及沿淮地區10月15~25日。在適播期內每畝適宜播量為14萬~18萬基本苗,如播期過晚應適當增加播量。田間管理:冬前看苗管理,確保壯苗越冬。該品種春季起身早,應盡早管理,促弱控旺,提高分蘗成穗。3月上、中旬看苗追施拔節肥,一般畝追尿素5.0~7.5kg。另根據情況澆好越冬水、拔節孕穗水和灌漿水。應注意防治蚜蟲,可用40%氧化樂果5Oml/畝,也可用25%蚜清靈4Oml/畝,加水5Okg噴霧,如有其它病蟲應及時防治。抽穗后搞好一噴三防,確保粒重,提高產量,并做到及時收脫。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