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上層淺薄、土壤貧瘠、土壤蓄水能力差是中低產田的基本特征。綜合中低產田的基本特征、環境條件和北方旱作區氣候特點來看,水分是中低產田小麥產量提高的最大制約因素。在栽培上,要以節水為中心,合理運籌土壤、肥料、種子等生產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
一、早耕深耕,以土蓄水早耕能使土壤有充分的時間恢復團粒結構,有效地改善土壤通透性,減少降水后地表徑流,最大限度地容蓄自然降水,還可有較多的時間使前茬作物根茬及雜草腐爛,增加土壤有機質。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擴大“土壤水庫”的庫容量,挖掘利用土壤深層水,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水分吸收。采用機械深耕后,要及時整地,耙勻耙透,消滅明暗坷垃,切實做到地勢平整,上虛下實,達到深、透、細、平的標準。
二、科學施肥,以肥補水中低產田土壤貧瘠、土壤供給養分能力差。因此,增施有機肥,協調氮、磷、鉀投入比例,以肥料改善土壤結構,增強養分、水分供給能力,是中低產田小麥增產的重要措施。在肥料投入上,中低產田要穩氮、增磷、補鉀,一般每畝施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氮肥15~20公斤、磷肥25公斤、鉀肥5~7.5公斤。中產田氮元素與磷元素的比例為1:0.75,低產田一般氮元素與磷無素的比例為1:1。中低產田地表水源有限,一般不實行自流灌溉,追肥增產效果差,“一炮轟”的施肥方法好于分次追施。即在秋種時,將全部肥料作基肥施用。但注意調節好小麥播期、播量,防止冬前養分充足,苗期營養生長過快,導致小麥旺長。
三、選用良種,以種節水低產旱薄地選用抗呈耐瘠的小麥品種,在旱年可以發揮品種本身抗旱性強的優勢面表現增產;土壤條件較好的中產旱地,選用抗旱耐肥的小麥品種,在干旱年份可以以肥補水,降低水耗,在豐水年份可以水肥并用,發揮出增產潛力。
四、規范種植,以苗濟水中低產田小麥受自然因素制約較大,要掌握好“三適足”規范化播種技術,以培育壯苗,建立高產低耗的群體結構,經濟合理地利用水分、調節養分。一是足墑播種。依照小麥出苗適宜的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結合北方秋旱的氣候特點,掌握有墑搶墑、無墑造墑的原則,提高播種質量,確保一播全苗。二是適期播種。中低產田小麥分蘗及成穗的調控能力比較差,播種過早易造成冬前旺長,浪費地力、水分,且抗寒力下降,易遭受凍害;播種過晚冬前群體小,小弱曲多,不利于分蘗成穗。因此,應掌握播期服從墑情的原則,合理確定播期,一般在10月5~25日播種為佳。三是適量播種。播種最因品種、播期、地力水平等因素而定。播種分蘗力強的小麥品種應適當減少播種量;播種分蘗力弱的小麥品種應適當增加播種量。早茬麥應適當減少播種量;晚茬麥應適當增加播種量。適期播種的中產麥田,基本苗掌握在每畝12萬~16萬;低產麥田每畝基本苗掌握在15萬~18萬。四是適宜深度播種。播種深度以控制在3~4厘米為宜,并要做到干不種深、濕不種淺、播種深淺均勻一致。
五、強化管理,提墑保水一是劃鋤鎮壓。劃鋤鎮壓可以提墑保墑,清除雜草,是中低產麥田重要的保水、節水措施。冬前和早春鎮壓,可使土壤沉實,將下層水提上來,鎮壓結合劃鋤,可以將土壤表土毛細管切斷,防止水分蒸發,起到明顯的提墑保墑效果。二是借墑追肥。在底肥施用不足的情況下,冬前或旱春在土壤返漿期借墑追肥,可以有效地利用耕層土壤水分,借冬季積蓄的雨雪調節土壤養分運輸,促進小麥早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