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藥用植物黃芩,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有清熱燥濕、解毒利膽等功能,人工栽培黃芩,采用小麥-黃芩連作方式,既能合理安排茬口,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特別值得山區、丘陵地區種植。
一、黃芩生長習性
黃芩株高20-60厘米,適宜溫暖而潮濕的氣候,耐嚴寒,成年植株可耐-30度的低溫,在向陽、高燥、排水良好、中性和微堿性土壤或沙質土壤均可生長良好。耐旱怕澇,在低洼積水地易爛根,應注意排水良好。黃芩的繁殖有種子繁殖和育苗栽培,種子繁殖有春播、夏播和秋播三種。本方案采用的是種子夏播,當年秋季收獲。
二、播種
小麥收獲后,及時整地做畦,畝施基肥二胺25公斤,做畦后按20-25厘米劃溝,溝深2-3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即可。也可采用鐵茬播種,即在夏至前后,趁陰雨天播種,開溝2-3厘米撒入種子,覆土即可,畝用種量一公斤。
三、田間管理
苗期后保持土壤濕潤,當幼苗根系深入土層10厘米以上,具備一定抗旱能力時,應停止澆水,進行蹲苗,以促根系生長;黃芩幼苗生長緩慢,出苗后應先間苗,要經常松土鋤草,一般要中耕2-3次,封壟以后停止中耕;苗高10-15厘米時根據地力情況,每畝追施純氮13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追肥可在行間開溝條施;除花蕾,除留種田外,花蕾期應及時摘除花蕾,以利于養分集中于根部。
四、病蟲害防治
黃芩病蟲害較少,多雨季節易發葉枯病、根腐病。防治方法,一是及時拔掉病殘株,燒毀或深埋;二是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另外,可用辛硫磷灌根,防治地老虎和蠐螬。
五、收獲
種子采收,黃芩花果期較長,成熟期不一致,且極容易脫落,對留種田應隨熟隨采收,陰干,置于無煙熏、無異味處存放;藥材收獲,栽后1-3年均可收獲,近年都是栽后一年開始采收,于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翌年春季地下部萌動前將根刨出,切去殘莖,抖凈泥土,把根曬成2-3成干,去粗皮,曬干入藥。晾曬過程中避免水濕、雨淋,防止根條變綠、變黑影響質量。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